父亲是凤凰男,母亲是土著,他俩的工作单位离得很近,加上彼此领导是夫妻,就把他俩撮合到一起了。
母亲当时是不同意的,一是父亲的老家离着很远,那时买火车票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母亲从小到大也没离开过父母;二是父亲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母亲不喜欢,她比较青睐军人或者文人。奈何母亲的弱点耳根子软,父亲的狂轰滥炸般的表决心——改掉坏习惯,以及双方领导的两三天就问一下进展,就这样,他们结婚了。
可以说,他们的结合就是一场悲剧,一天好日子都没有,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你问为了什么?打我记事起,好像什么事他俩都能打起来。父亲喝完酒,常常耍酒疯,母亲本来就不太看好父亲喝酒这件事,他们打起来都开始动家伙式。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那时养成了啃手的坏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一打架,我害怕,求谁都没有用,求妈妈别喊了,妈妈就得被打;求爸爸别打了,爸爸就开始打我。
我很庆幸,自己性格没有扭曲,因为我有书看,书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同时我也发誓绝不找父亲那样的暴力狂。
等我结婚后,我发现婚姻真不是一个人的事,两个人就像挑担子,你出一把力,我也出一把力,为了中间那个担子能平衡。但凡有一个人偷懒或者不顾对方的平衡点,这个担子就得翻。
父母的婚姻大概真的是针尖对上了麦芒,彼此个性都很强,弱也不行,弱就会被打,总之,他们彼此遇上了不合适的伴侣。
那时我很同情母亲,毕竟她是弱者,你可以参照一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剧情,虽然原因不是因为这个,但是也差不多,什么剪刀、酒瓶子漫天飞,我家是常有的事。
我一度问母亲:到底是为了什么?您如果不幸福,就跟她离婚吧。
母亲当时觉得我小,听不懂,所以就说父亲脾气不好。
父亲那时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恶人,我也怕他,他一瞪眼,我全身哆嗦。我承认,他有暴力倾向。
奇怪的是,父亲的人缘很好,同事们和朋友们都很喜欢跟他交往,这被母亲后来说成了:窝里反。不出意料,那一次,母亲又被打了。原来,父亲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可,来弥补他内心的自卑与经济上的穷,这是我很多年以后才想明白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分析,人类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而父亲在家里每一层次都是匮乏的,而他又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成长平台,只有戒酒消愁,没想到愁更愁,以至于他后来因饮酒过度导致脑溢血去世,估计他也没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
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一起住,我发现一个母亲很容易激惹别人的缺点:母亲相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凡事总先看坏的一面,善于泼冷水,是话题的终结者。这样的性格跟她高考落榜应该有一定关系,她原本学习很好,但是高考那一年,正好赶上我姥爷生病住院,她是家里长女,所以就牺牲了自己前途,照顾家里,从此她不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也不希望幸运能降临到别人身上。因此,父亲在家里得不到肯定,他就会很压抑,所以他选择了物极必反的极端方法。
吸取父母的婚姻的弊端,我的丈夫很随和,我也尽量去理解他,因为我的经济条件比他好一些,我不能凌驾于他之上,他是我朋友,也是我丈夫,我俩就是那个挑担子的一对人,因此我们会沟通,会找彼此优点,会为对方着想。我们平安地度过了七年之痒。
百年好合是磨合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夫妻要在婚姻里互相促进着成长,才能白头到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