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渴望不朽,觉得平凡的一生不值一过。
有的人安于现状,觉得追逐不朽是虚妄的。
王阳明的心学则会告诉你:不朽在人格,生活在诗意。
孔子一生没有轰轰烈烈,随便和学生坐一起唠嗑的话被记录下来就能万世传颂。
我们学王阳明,就是要学会如何用“意术”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同时也能带给在黑夜中前行的人一丝光亮。
今天,我们通过王阳明生平所写过的四封信,来感受一下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成为一个世事洞明的心学大师,在对人对事上是如何找到发窍之处,把话说到人的心坎上,使寸步难行的事情变的顺理成章。
王阳明相一《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书》
明正德年间,可谓妖风阵阵,群魔乱舞。
明武宗朱厚照觉得当皇帝太累,想要天天出去玩,不光自己玩,还找几个宦官天天陪着,最著名的就是以刘瑾为首的“八虎”。
受先帝顾命的老臣自然不敢疏忽,先上疏皇帝不要沉溺酒色,以国事为重,后弹劾“八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八虎”慌了,连夜哭着去求皇帝,还倒打一耙,说文臣结党营私,皇帝大怒,抓了一批,免了一批,又升了一批,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八虎”掌握了各核心部门的大权。
明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一点是不光有位高权重的太监,还有更加凶狠剽悍的言官。很快,两京十三道御史几乎全站了出来,一要求召回被罢免的老臣,二要用口水淹死刘瑾。
其中表现最佳的是南京御史戴铣和蒋钦,两个人上第一遍奏疏不起作用,连着上了好几封,其中心思想就是骂刘瑾,不光骂本人,还把刘瑾的祖祖辈辈都捎带上了。
刘瑾自然不敢怠慢,给予这两人特殊照顾,每人廷杖数十下,戴铣被当场打死,蒋钦被打三天后还是因伤势过重而死在监牢里。
此刻我们的精神领袖王阳明先生在干嘛呢,首先要说比狠,他狠不过这两个御史,其次要说向刘瑾谄媚求荣,屈身事贼,他的个性也使他装不了这个孙子。
怎么办,这时的他给皇上上了封《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书》,其大概意思如下:
戴铣等人确实触怒了皇上,但身为言官,以言为责,皇上应该多多包涵,如果强加刑责,则日后朝中无人敢言,如果这两人还没定性就死在牢里,对皇上您的名声不利。
如果把这场政治斗争比作打架的话,此时的王阳明就是个劝架人的角色,整篇奏疏语言委婉,语调平静,丝毫没提声讨宦官的话,已经显示出“以柔克刚”的王学特点,足见王阳明之“巧”。
尽管这次王阳明开了一点心学的“窍”,写了这样一份奏疏来“劝架”,但此时的他毕竟年轻,低估了刘瑾的流氓程度,现实中也是如此,你好心好意去劝架,但总有一方觉得你在“拉偏架”。
果不其然,这次只是想劝架的王阳明被流氓结结实实揍了,不久,王阳明就收到了贬谪贵州的调令。在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贵州,王阳明将在此发出人生中最耀眼的智慧之光。
二《瘗旅文》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严格的来说这并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份悼词,悼词都是在葬礼上念出来的,可以理解为已过世的人一生中收到的最后一封信吧。
此时被贬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可以说到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不毛之地,饥寒交迫,这还不是重点。
昔日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平素与朝廷大员高谈阔论于庙堂之上,今日被贬龙场,能见到的都是些土著蛮夷,就是再能想得开的读书人,恐怕也难以承受心中的悲凉。
最让王阳明痛苦的并不是要陷他于死地的刘瑾,而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吏。
这个小吏也是来此地任职,带着儿子和仆人,由于此地瘴气丛生,小吏染病而亡,仆人和孩子伏尸大哭,不到一天时间仆人和孩子竟也双双殒命。此时的阳明带着仆从将这三人埋葬,并写下了这部名篇《瘗旅文》
这篇文章里,虽然一点也看不到阳明小时候想立志做圣人的豪情,不过除了哀叹这个小吏命运悲惨,卒于蛮荒之地,和自己同病相怜外,还是能够把这痛苦当成磨刀石,在继续奋力的磨练自己的心性。
这是王阳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面对生死,每天的生存状态就是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但这样的状态,其实也在为日后的成圣打通各种关节,其中最重要的一关就是生死观。
任何事物,发展到最低点的时候都会触底反弹,这次事件差点将阳明心中最后一点成圣的火苗熄灭,不过最终不但没有熄灭,还逐渐的燃烧起来,渐成燎原之势。
三《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王阳明传道讲学正德五年三月,在龙场吃了三年土的王阳明,终于被放出来了。
此时的他已经悟出了道,能够时刻保持乐观豁达,愉悦之情常驻心中,也许还会自我调侃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但是此时的他丝毫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他既不是胡汉三,也没有真正的回到北京,而是被安排去了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当县令。
如果在明代就有知乎问答,里面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太发达是什么体验”?那么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王阳明。
明代时江西吉安的教育有多发达。说两件事,第一是明朝的第一大才子解缙出生于此;第二是一次科考,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年的殿试的头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分别叫胡广、王艮、李贯、这三人全是江西吉安人。
很多人也许不屑一顾,不就多出了几个进士,能代表这里老百姓的平均文化水平吗?你别说,还真能。
平素看古装剧里面老百姓大都不识字,到城门口连个告示都看不懂,还要找人念,遇到冤情需要到衙门里去告状,诉状写不来,只能凑几个铜钱找讼师(律师)来代写。
但是我敢打包票,这些讼师到了江西吉安,是要被活活饿死的。
因为这里的老百姓打官司从不需要讼师帮忙写诉状,讼师写了还嫌人家写的没有文采,每次都是亲自动笔,左右逢源,引经据典,每次的诉状都能洋洋洒洒写上万字。
这可苦了当地的县令,每天一份诉状从三皇五帝看到当今时政,最后笔锋一转,可能只是要控告邻居偷了自己家里的一只鸡。而且这样的诉状,不是每天一两份,而是几十上百份。
面对这样的“健讼地区”,王阳明没有功夫跟当地的“讼棍”们一一理论,而是下了这道《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题目虽然看着是文言文,但里面的内容都是大白话,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四点。
我刚从蛮荒之地回来,体虚气弱,看不懂你们那么高深的话,以后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不要来上诉,找当地的里老(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解决。
如果你非要来上诉,写的诉状必须言简意赅,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三十个字,超过一概不予受理,故意违反的则要严厉惩罚。
每次来上诉只能说一件事情,而且上诉完毕后必须将我的话带给村里的里老,让大家互相谦让,停止以诉讼为名的互相攻击。
现在瘟疫流行,大家不要没事到外面乱跑,万一传染了咋办,在家里好好待着,行孝悌之道,把父母兄弟照顾好,有表现好的家庭一定重重嘉奖。
这是阳明从龙场出山后第一次将心学之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儒家的教诲和佛家自我救赎式的感化,当地的居民纷纷息讼止争,甚至有些来告状的人泣涕而归,有人后悔为了争凶斗狠而天天告状,王阳明的道德感动法大见成效。
短短的一份告示,为王阳明省去了大量本来要用于平息诉讼纷争的时间,他用这段时间来四处走访,遍查民意,出台了很多巧妙实用的政策,改善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很多人说王阳明是内圣而外王,任何事情发展到一个程度都有一个标志,如果龙场的悟道是阳明成为内圣的标志,那这次的息讼止争便是外王的初见端倪。
王阳明自从开悟以后,时刻在追随自己的内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心不动,随意而动。同样的他拿起书本便是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拿起刀枪便是穷凶极恶的悍匪,而下一封信的收件人,是真正的悍匪。
四《告谕燇头巢贼书》
心学的内核——知行合一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在仕途上一路飞升,从庐陵县令做到了南赣巡抚,但是现在的他却遇到了比几年前庐陵县的刁民更棘手的事情。
几年前在庐陵当知县时,下面的刁民也就互相打打嘴仗,真动手是没有的,毕竟君子动口不动手,虽说平时有矛盾,但最起码的规矩还是讲的。
但现在他要对付的是盘踞在南赣地区的土匪,这帮土匪已经不是普通的打家劫舍了,而是直接去抢官府,好多地方的县令都被杀了,甚至有些地方还干掉了知府,气焰十分嚣张。
但是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王巡抚不断的挖坑,打埋伏,搞策反,诱敌深入,集中围剿,以及在地方推行的十家牌法的政策下,盘踞在赣南崇山峻岭的上百个巢穴里的悍匪被悉数荡平,自从开悟以后,他在很多事情上不断磨练自己悟得的心性,尤其此次剿匪是对自己知行合一理论的最充分的应用。
在小的土匪据点被拔除后,此时的王阳明遇到了盘踞在南赣地区的最大的两伙土匪,一个是盘踞在燇头的池仲容,另一个是盘踞在横水的谢志珊;双方互成犄角之势,若攻打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过来夹击;所以只能剿抚并用。
他准备了大量的礼品以及还有一封可入历代名札选的“告土匪书”——《告谕燇头巢贼书》,从这封信看出,王大人修炼多年的心学“攻心术”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大概意思如下。
本人身为朝廷命官,以补盗安民为天职,我之前剿匪,俘虏了七八千人,审讯后才知道首恶不过几十人,大多数人都是被胁迫的,你们中很多人也是书香门第,懂大局识大体,我要是连招呼都不打就派兵围剿你们,这叫“不教而诛”,与圣人的意愿是相违背的,我也不忍心这样做。
如果骂你们为土匪,或者如果有人去你家里打家劫舍,你也会愤怒的,说明你们都是有良知的,你们受官府和大户所逼误入歧途,确实可怜,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从事这样的营生,现在我给你们一条活路,如果你们当初不怕死,现在还怕活吗?
但是,如果你们继续冥顽不化,逼我兴兵围剿,不是我要杀你们,是上天要杀你们,你们原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就像一个母亲生了十个孩子,两个孩子悖逆,要谋害那八个,父母就不得不除去那两个,如果那两个幡然悔悟,父母哪有不接受的道理,没有哪个父母忍心去杀自己的孩子。
你们在深山老林里待了这么久,吃喝都难以为继,整天愁容满面,还要天天担着家破人亡的风险,你们说待着有什么好,我已经对此地实行改革,如果你们弃恶从善,一定既往不咎,并保证你们今后的生活安居乐业。
这几年你们害的这里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已经被你们逼上绝路,如果你们还不听,那就是辜负了我,我调兵围剿你们也没有遗憾了,但想到你们都是我的同胞,如同兄弟一般,我没办法抚恤你们,只能杀了你们,一想到这里我就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一般在自己稳操胜券的情况下,为迫使敌人投降,送去的书信都是声色俱厉,里面大都是什么最后期限,后果自负之类的狠话,但这封“告土匪书”简直就像一封情书,处处为对方着想,当时有一些土匪头领看后竟嚎啕大哭,表示愿意向王巡抚投诚。
这样的“精神炮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出来的,而是王阳明用数十年的光阴打磨出来的,事实证明,这颗炮弹很有用,一是能感动了对方来投诚,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二是对没有来投降的敌人也起到了强大的心理破坏作用,使他们且疑且惧,精神涣散,还没等到官军到来,已作鸟兽散。
很快,在王巡抚剿抚并用的策略下,在南赣地区为患数十年的匪患被彻底肃清,南赣地区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王阳明堪得首功。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从小到大的心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人从小志向高远,但长大后一事无成,甚至误入歧途;而有些人小时候生性顽劣,但长大后突然幡然悔悟,终成一代伟人,很多人疑惑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唯一的答案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
王阳明小时候也生性顽劣,老师上课时经常在课堂上捣乱,玩打仗的游戏,经常背着弓箭骑马出居庸关去吓唬关外的蒙古人,十五岁时就想向皇上上疏让自己亲率十万大军一举荡平鞑靼,后来又跟父亲说自己不想考科举,想去做圣贤。
但是从这个怪异的少年一系列怪异的举动,以及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不断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中,有一条主线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就是成为一代圣贤的决心。
从刚出仕时在刘瑾的淫威下上疏仗义执言。到被贬谪龙场时对天理,人欲,生死的思考,在对自己素昧平生的小吏写的悼词中不断的拷问自己;在庐陵当县令时首次将自己获得的智慧用于实际,运用心学的本领来解决问题,到最后修炼成功,用一封信摆平了山头上的土匪。
王阳明的这四封信,恰好代表了他成长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就像一朵花一样,从破土、发芽、结苞到最后开花,需要的不光是自己的内在动力,还需要外界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心学的真谛也不是自己终日冥思苦想能够得来的,都要像王阳明一样,在外界经历的很多事情上磨练。
王阳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之一,关于他,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还有千言万语要说,今天只是通过他写过的这四封信来介绍他的一个心路历程,让更多的士人相信:王阳明也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活着成为圣雄的原因就是:
他把握住了自己,从而把握住了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