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悠然的读书笔记
得到课程《中国史纲50讲》,笔记整理

得到课程《中国史纲50讲》,笔记整理

作者: 青城悠然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20:42 被阅读0次

    50讲内容太多了,只记录了部分偶得,就已经很满足了,其它的,让它们在记忆中留下一点点痕迹就好。

    国家的边界

    1、儒家帝国的边界

    长城是400毫米等降雨线,北面不能耕种,是草原文明,靠放牧生存,南面是农耕文明,靠耕种生存。只要是接收了儒家文化,并按儒家文化指导生活的人,在古代就被视作汉人,儒家在农耕地区的扩张极限,就是400毫米等降雨线。

    每一次北方游牧者大规模南下,都会伴随着中原人大规模南迁,也就带来了帝国对于南方土地开发的大规模深入。儒家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传到了过去根本传不过去的土著地区。

    2、欧洲为何没有走向大一统
    一个国家的统治规模究竟能有多大,有一一个基本约束条件,就是规模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均衡,公司的扩张规模也是同一个逻辑。欧洲的地理破碎性,使得其管理成本的上升速度比中国快,规模收益增长率的下降速度也比中国快,其均衡点就是个远远小于中国的最佳规模。

    豪族社会的兴起和终结,都和经济有关

    汉武帝把家底败光了,钱和人都到了豪族手里。所以,雄才大略的副产品,就是豪族兴起。朝廷越来越弱,豪族越来越强,西汉就由扁平的散沙状社会逐渐变成了豪族社会,豪族社会维持了差不多一千年,一直到唐宋的转折期,豪族社会才结束。

    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的人口密度,让这里从过去的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了,这就改变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相对价格。这样一种变化,让建立了平民社会的江南,一下成为帝国内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帝国也就获得了新的财政基础。帝国有了新的财政基础,可以摆脱对豪族的依赖,所以安史之乱是豪族社会的终结。

    改革必须顺势而为,判断形势的能力非常关键

    1、王莽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事事尊从儒家礼教,“动欲慕古,不度时宜”,而且拘泥于形式上的完善,不观察社会实际,不处理好社会危机,盲目复古,复周礼,自然失败。

    2、宇文泰复周礼大获成功
    周礼实际上是一种由贵族所主导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草原上有现成的军事贵族,只要把他们的身份用周礼来重新规定一下,再依照周礼,把汉人也都整合进来,整出个兵民一体的结构,复周礼这事大致就成型了。鲜卑人宇文泰通过复周礼,获得了统治的正统性。

    3、王安石变法惨淡收场
    北宋,中国历史就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了,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早就没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王安石要搞的保甲法,就不是顺应现成的社会结构做出的一种整合,而是要把现成的社会结构给彻底打乱,重搞一个。你说老百姓能受得了吗?

    三次复周礼可以看出,改革必须顺势而为,判断形势的能力非常关键。

    幽云十六州的小故事

    石敬瑭是沙陀人,不是“汉奸”,少数民族认一个义父也很正常,所以“儿皇帝”其实不可耻。

    幽云十六州给了大辽的制度的机会,它放弃了对全面汉化的追求,建立起南北两院制度。南院用儒家的方式来治理汉人,治理的地方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北院则以草原的方式来治理契丹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二元帝国这种形式给制度化了,就意味着,帝国的稳定,不再是依靠哪个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了,而是依靠一套制度安排。制度超越于所有人之上,不会因为哪个人死了,帝国就碰到麻烦。

    二元帝国的制度化,大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由游牧者建立的帝国。这个制度创新,对后来的中国影响极为重大。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大辽的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今天中国的领土就只能局限在长城以南了。

    其它偶得

    所谓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的中心。马关条约的时候,大清自称中国,日本坚决不干,坚持认为你们现在这么落后,哪里是什么中国,日本才是中国。

    在草原上征税成本太高,所以草原上建立不起中央财政,建立不起官僚制度,草原的财政主要是靠战争的战利品。

    大清有高超政治智慧,首次成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主,在不同的地域,采用的是不同的统治手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课程《中国史纲50讲》,笔记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wj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