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共光辉律师随笔随笔作家
六百年的风俗,六百年的戏,六百年的屯堡汉族文化

六百年的风俗,六百年的戏,六百年的屯堡汉族文化

作者: 北塔雪松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09:32 被阅读2次

        那年,到贵州旅游,喝过苗寨的迎客酒,跳过苗家的竹竿;品过布依的八大碗,听过布依的八音坐唱。这一天,来到了一个独特的村堡——屯堡。刚进屯时,看着这里的男女着装觉得有些怪异,以为又是一个少数民族。结果,经介绍才知道,他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而且是保存着六百年前汉族风俗的古老汉族。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六百年前的汉族是什么样,了解一下屯堡人的风俗习惯,你就能知道六百年前汉族人的生活状况了。

        带着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我们徜徉在屯子里,尽可能地观察和了解一些屯堡人的情况,由此也寻找一些汉族祖先生活的蛛丝马迹。

        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在远离汉族人聚集地中原那么遥远的贵州,会出现一个汉族人居住的屯堡呢?六百多年前,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明朝初期,当朝的是洪武帝朱元璋。说到明朝洪武年间,人们一般都会想起山西洪洞的大柏树,或许你会看看自己脚的小拇指是否是分成两瓣,以证明自己是否也是洪洞人。是的,在那个年代,在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了解决长年战乱和灾害造成的中原大地人口稀少、土地荒废的现实问题,当时的官府从人口相对密集的山西等地区强行将人口迁徙到各地。这次迁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许多人会到山西洪洞去寻根拜祖。

        可是,今天的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几乎在同时,明朝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同样使得几十万人口发生迁徙,从中原大地来到了贵州。这个举措就是朱元璋实行的调北征南政策。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当皇帝的第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厮杀,终于平定了梁王的反叛。梁王的反叛,让朱元璋意识到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为了确保西南的稳定,朱元璋想到了屯军的办法,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十万官兵就地转业,并把各自的家眷接来,在这里安营扎寨,亦军亦农,屯垦戌边。这种办法,古今都有,汉唐时,就有在西域(主要新疆)屯垦戌边的。而今天的新疆建设兵团则是人民共和国的屯垦戌边重要力量。三十万明朝官兵以及他们的家眷就成为了当年明朝的建设兵团,在云南、贵州沿路建起了几十个屯堡。

        屯堡的房屋建材大多都是用石头,石头的缸,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这是出于备战的需要。整个屯堡处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取材于石头,恐怕是就地取材的缘故,未必是当时汉族民房的习惯。但屯堡房屋的构造布局,就一定遗存了当年中原汉族风格。屯堡的八字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院内有朝门、正房、厢房,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

        屯堡人的服饰在妇女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她们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微风拂过,飘逸翻飞,极有韵味。妇女们的的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在街上、院内见到的妇女大多都是这样的装束,就连旅游服务中心的姑娘们也是这样的打扮。而屯堡男人的服装就没有太多的特色。在一家院门口一个身着此种服装的小女孩,见我要为她拍照,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行走在屯堡的街上,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就是四百年前汉族祖先的形象吗?很多人都说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那么到屯堡去看看,或许能找到汉族服装的元素。

        在屯堡最能代表明朝遗风的恐怕就算是地戏了,它原始而粗犷,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它不需要舞台,直接在地上一方空地上表演。那天,我们便是在一间较大的文化中心里观看了地戏。只见演员们,头上蒙着黑巾,并戴着代表人物的面具,腰间围着战裙,手中挥舞着长矛大刀,边歌唱边起舞。主要表现的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与屯堡地戏以古代英雄人物为主相似,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是以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汉族所普遍崇拜的诸神,如崇拜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供奉的神位也是丰富而又复杂,既有佛教人物,又有坛神赵侯,还有祖先牌位以及有关诸神。

        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在这里可以找到六百年前汉族人语言的风格。

        六百年的风雨浸蚀,六百年的战乱侵扰,六百年的朝代更替,屯堡人,这些生活的贵州的汉族人,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习俗和服饰特点,为当今世人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记忆,保持了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相关文章

  • 六百年的风俗,六百年的戏,六百年的屯堡汉族文化

    那年,到贵州旅游,喝过苗寨的迎客酒,跳过苗家的竹竿;品过布依的八大碗,听过布依的八音坐唱。这一天,来到了一...

  • 百年修得不容易

    百年修得不痛快 十年修得宋玉树,百年修得徐凤年。况且人生不过百年而已。 况且百年也不痛快而已。 一 柿子三年游了六...

  • 近距离对话刘氏庄园百年沧桑

    兴义下五屯的刘氏庄园内,曾住过将军或与将军同级别的人物,这座差不多用石头筑起来的屯堡庄园,是考证百年前西南屯堡建筑...

  • 2019-05-04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当年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值得纪念。百年过去,依旧路漫漫...

  • 高三第一天

    就在今天 这个月的初六早上六点过六分 我将进入神圣的高三 假如一个人这一生能活一百年 那么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百年一...

  • 云月无瑕〖一〗青丘狐传说/卓月夫妇

    〖一〗 一晃眼就是三百年了。 飞月这三百年来苦心修炼,终于修到了六尾。也在一百年前,见证了一个故人的转世。花月母亲...

  • 2021-01-06 百年老校六约

    百年老校六约 它与所在社区同名,既铭记着百年前客家人携手共渡难关的情谊,也在发展中淬炼出了新的“六约”精神 一约返...

  • 七绝/纪念五四百年

    纪念五四百年 文/安溪竹心斋主人 六君戊戌把头悬。 ...

  • 完成一个小心愿

    10月12日记下的心愿,今天10月19日,终于看完了《百年孤独》。 去年《活着》、《百年孤独》、《月亮和六便士》这...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

    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百年的风俗,六百年的戏,六百年的屯堡汉族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yb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