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消费与享乐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谁更会吃喝玩乐谁就更懂得生活,社会舆论把“会花钱”当做一种褒扬,很多人开始信奉“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年轻人的消费观悄然转变,而我显得格格不入。
我当然不是真的穷,只是见过了生活残酷的一面,因而分外惜福。
大学毕业那年突然变得十分恋家,仓皇奔回家乡的十八线小城市。就业,安居,扎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工作前三个月办理入职手续慢条斯理,等单位替我们攒的工资拿到手里,已经是个不算太小的数目,爸妈养了自己二十多年终于见到了回头钱,心里洋洋得意,有一丝虚荣的满足感。
时值腊月,我把到手工资的五分之一拿出来,给爸爸买了冬装,为妈妈添了化妆品,还给爸妈发了过年红包,哄的两人合不拢嘴逢人就夸闺女工作以后懂事了。那是第一次对钱有了确切的概念。
过去,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薪水,无论一百块钱还是一万块钱,对我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缠着他们撒娇耍赖,就有可能拿到。还记得2006年初中毕业那个夏天,我心血来潮闹着要去学吉他。那年考试成绩好的出奇,爸爸心情好也一口答应了,在琴行我一眼相中店里最贵的电吉他,标价1500块,几乎是爸爸工资的两倍,我看出他的犹豫便松口换了一把800的普通吉他,还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懂事了。后来,那把吉他一直被我束之高阁,只在每年大扫除的时候拿出来扫掉厚厚的灰,工作以后非常后悔,花爸爸一个月工资去买吉他真是太任性,太不懂事了。
随意工作年数的增长,我对花钱越来越有数,也慢慢建立起了消费观。我的眼界开阔起来,我接触到了更多高品质的物件,同时也明白那代表了昂贵的价格。我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好多开始购买奢侈品,到处去旅游,代购买包买护肤品一掷千金,宣誓要过高品质的生活,我觉得那样很好也很羡慕。
但是,我没有选择那样的生活,不仅因为我对许多物质上的东西不甚感兴趣,更因为那一整套的生活模式与我的收入水平差距太大,假如被人持续种草,我担心自己陷入盲目跟风攀比,进而因为虚荣心导致心态失衡。
在这个消费型的时代,我总是没有那么多物欲,可能也因此少了很多快乐,也可能显得有些土鳖。但认真想想,其实幸福很简单,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被外界舆论所影响,不对物质有过多执念,生活就会简单快乐。现在收入有限,我更愿意把钱花在亲人和朋友身上,为他们挑件衣服或者带他们吃美食,他们快乐我就觉得快乐。哪怕将来我变得很有钱,我可能把它花在自己的爱好上,买字画买珠玉宝石,仍然不会被人种草。
我的愿望总是很朴素,大概是因为我的根在农村,我曾亲眼见证那些土里刨食的庄家人生活得何等粗糙艰辛,那些小人物、普通老百姓的卑微与穷酸我曾深有体会。相比之下,我至少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优渥,每当想起那些人那些事,我总想感恩生活的赐予,也因此甘愿脚踏实地,过勤俭节约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