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宋)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风格近苏东坡,著有《简斋集》。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五句,三平韵,有字数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字、六十二字。
高咏:朗声吟咏。
楚词:也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 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
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
节序:节令。
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凝笑:长时间含笑。
湘中:湘江水中。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赏析:
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室南渡后,朝廷苟且偷安,词人流寓在湖南一带,在屈原投江的湘水边,正值端午。内心感慨,作此词。
上片: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在端午节,高声吟咏着楚辞,天涯漂泊,只是一匆匆的过客。起句不凡,“高咏”一词将词人内心的感慨生动地体现了出来,天涯漂泊之苦,报国无门之伤,在心中堆积,千回百转,得以高咏而出,所咏之楚辞,仿佛在与屈原交流,倾诉。“酬”字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是如此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五月的石榴花,不似舞者的裙衫红,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意,歌罢满帘风起。词人用了隐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石榴花”与“舞裙”相比,石榴火一般的红色,终是逊色于舞裙,词人嘲讽了朝廷的偏安议和、以求苟延残喘,以及时人对国事的麻木。词人是孤独的,心中恢复中原的愿望得不到支持,没有人理解。歌罢只有那满帘的风,恰似词人心中激荡的豪情。
下片: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往事匆匆,唯身老伤留。墙东的戎葵向日含笑不语。人间万事,尽付东流,唯留这伤老的身体。家国离乱,个人遭遇,尽在这一声长叹中。戎葵向日,象征着词人拳拳的爱国之心。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杯中之酒,深浅似旧时,以酒酹江,随江水流到湘江。此两句承上片“午日”句,词人祭酒湘江,凭吊屈原,遥想这杯中酒,能今晚流到汩罗江。词人心中千言万语,尽在这一杯酒中。结句给人以无限遐想。
此词多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词人伤今怀古、对屈原深深地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评:“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