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时期,就常被身边亲密的小伙伴唤作是“知心姐姐”,这个称号一直发扬光大到了大学时期,然后就异想天开地萌发了有天可以出一个类似『辰语大全』的东西,可以将自己有时不经意间蹦出来的金句妙语记录下来。这个想法很自恋很浮夸,但想法终究是停留在了想法,直到现在仍然没个影。一方面是知心姐姐的工作少了,另一方面是生活的其他琐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荒废了想要记录的心情……直到最近偶然间看到好几位自己欣赏的小伙伴的生活记录,羡慕之余也在反观自己的生活,也许是习惯了千篇一律的生活,第一时间想当然觉得自己应该没什么可值得以文字的方式记录的,可是细细回想最近这半年,却也发生了好多这辈子都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有的回忆……
1. 从畏惧辩论,到敢于论辩
还记得工作前自己唯一的一次辩论经历是在高一时,当时对辩论一无所知的自己加之没有尽力的准备,面对开放性的辩题和能言善辩的对手,自由辩论环节一度被对方问得哑火站不起来,可想而知自然是以失败告终,正是这第一次难堪的辩论经历让我之后一直对“辩论”这事望而却步,以至于大学自己所在的学生会学习部组织举办“新生辩论赛”,我是一百万个不愿意参加,更准确的说是根本不敢参加。
工作的前三年来,也从不曾接触“辩论”,觉得辩论是与我无关的事,认为自己是辩论的“绝缘体”。直到今年三月的全区首届检律论辩赛(以刑事案例为论辩基础),原本以为非公诉科的自己与此毫无关联,却在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和推荐下,懵懵懂懂地接下了这个挑战。现在想起来都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捏了把汗,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哪来的那股勇气,不过当时真的只是抱着去学习锻炼的目的,完全没有去想比赛结果,也源于他们说这个论辩是基于案例的,不是开放性的辩题。想着是和专业相关的,准备起来可能还可以有所立足,也就这么应下来了。
当时的比赛是“二对二”,我在平时仅有的几次单位内部练习时大多打的是“二辩”,当时和我搭档的是同样没有辩论经验的当时还在办公室任职(现在民行科)的一女同事,这样两个没有辩论基础和办案背景的人,自然地抱团在一起从零开始。从看全国检律论辩赛,公诉人论辩大赛的视频,学习开篇陈词和总结陈词的撰写,到探讨自由辩论的战场和辩论套路,并尝试结合每个案例找相应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规定,点点滴滴都是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的过程。在队内头几次练习自由辩论中,我的问题表现轻则语言表达不流畅,重则脑袋断片站不起来无言以对,直到比赛前其实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深知以往练习时自由辩论是自己的大弱项,所以这次赛前针对辩题的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充分的推敲和准备,什么战场划分,怎么追问问题,如何应对对方可能的发难以及时间剩余时要说的话等等。
辩论当天的对手(事后得知其在校时为校辩论队的)辩论技巧娴熟,沉着淡定,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我和对方的对决可谓是“快与慢”的典型。所幸的是得益于自由辩论环节的充分准备和临场即兴的应变发挥,一路跌跌撞撞的我竟然获得了此次检律论辩赛的“十佳辩手”,也是单位五个获此殊荣里唯一一个非办案科室的人员。这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至少让我看到原来身为辩论绝缘体的我,在案例论辩场上还是可以有所突破的,至少让我从此不再从心底里惧怕和排斥辩论这件事了。
2. 二度试水论辩,难度升级
还记得公诉科长一个电话告知我全市检察系统要举办一个论辩选拔赛,入围的人将代表检察机关参加全市的检律论辩赛。可能是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公诉科长和我说这次的比赛不限部门,我们觉得你不错,建议你去参加这次的选拔赛试试。我当时一方面惊于领导可以充分信任和认可我在论辩上的表现和能力,转瞬又纠结于几乎被公诉人包揽的论辩赛自己应该如何置身其中并有所作为。最终还是抱着去学习锻炼的想法答应了参赛。
报名后才得知此次赛程升级为变态的“一对一”对抗,没了队友的分工合作,意味着从开篇、自由辩论到总结都要自己一个人顺下来,准备的压力,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场面尴尬会给单位拖后腿,各种犹豫和纠结贯穿整个备战期间。虽然从拿到辩题到最终比赛只有短短的一天,却也是充分烧脑煎熬的一天。准备中由于对己方观点的不确信,我的此次备战是相当艰苦的过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说服自己认同己方的观点,然后才能按照这个观点铺开各个环节和辩点的准备。
期间的紧张、患得患失和不自信在反复纠缠,直到比赛上台的那刻反倒是最平静了。因为那一刻,我的关注点只有辩论这一个事,我在全身心投入并享受着论辩对抗的过程。这场比赛打完,我是十分坦然地走下舞台的。因为自己正常发挥了目前的辩论水平,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辩论高手们在专业功底和辩论技巧之间的差距,所以比赛的结果对于我而言早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但所幸的是,在这场关乎单位荣誉之争的比赛中,我以全市第七的成绩成功入围(全市36人参赛,选前12名),没有辜负信任我的人的期望,也证明了自己在论辩上的付出没有白费。
3. 别人眼中的出乎意料,却是多年的积累
同事们聊起我这两次论辩比赛的获奖和入围,更多的是因为我是以非公诉零办案的案管人身份跻身入围行列,在一片公诉人群中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谈一下我对案例论辩的辩手的能力要求,即具备什么样条件和素质的人可以去参加这个案例论辩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定基础的法学理论基础,一定的逻辑应变能力,一定的论辩技巧,加之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将这几点要求与公诉工作相对比会发现,公诉工作需要具备上述所有的能力,但公诉工作未必能训练出一个具备上述所有能力的公诉人。因此我一直相信,一个优秀的辩手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公诉人,而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应该要是一个优秀的辩手。
然而对比以上这几点要求,非公诉人出身的我似乎也没有缺少很多,因为很多素质尤其是专业之外的一些素质不是靠训练靠时间就一定能培养或形成的,比如说话的感觉、语气语调、面对比赛的心态等等,这些素质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秉性有关,和从前的经历有关但又不是简单的时间的堆砌。有句话很老很俗,但话糙理不糙,叫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觉得我现在说话与表达的感觉与从小到大学生时代的经历和性格形成是分不开的。学生时代的我,是一个活跃在舞台(不是唱歌跳舞弹琴,没那个才艺,哈哈),也享受舞台和掌声,喜欢站在舞台上的人,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能够站在舞台上的机会,小的比如班会的主持,国旗下的讲话,大则在全院领导师生面前参加竞选、做代表讲话,跟随《大民讨说法》(毕业第一年在律所工作)的镜头作律师点评等等…也许很多人是从羞涩到从容的过程,我却从小就是“出身牛犊不怕虎”的倔劲,我认为这是父母带给我的与身俱来的一种本能。
反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棱角渐渐被磨平、当学会了察言观色和人情世故后,渐渐地收起了小时候那种喜欢站在光源中心的感觉,慢慢地我喜欢并学会了欣赏其他人的各显神通,且发自内心由衷地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高兴。其实我已经有好几年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公开发言的舞台,也差不多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就要告别这样的舞台了,也做好了不再如此上台的准备。所以,当被派去参加区里检律论辩赛时,我一开始真的是拒绝的。一是真的好久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台了,二是竟然还是自己之前一直惧怕的辩论。此外,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就我当时的状况要想在这么短(当时距离比赛还有三周)的时间里,在这种强度的论辩中从零开始雕琢要想有不错的表现,期间要付出的各方面精力和努力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论辩比赛其实并非我的强项,加之这次案例论辩,也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包括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经验。而此时的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实打实地接触运用过法律专业知识了,有的只是平时偶尔看看专业书翻翻相关法条,说白了其实这三年来我的司法实务经验为零,虽然一直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这是我当初惧怕比赛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但是老妈和叶先生都不断地在鼓励我,觉得我应该是最不需要带比赛包袱去的一个,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只是如果有办案的经验可能在面对有些实务问题时能更从容地应对。所以后来的我就在一边循序渐进重拾专业的同时一边研究探索案例论辩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技巧。一开始抱着吃专业老本的心态,可是老本也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还是大三在校时考的司法考试,那时真的觉得自己倾尽了大半辈子的努力,所以老天爷回报我的也是大半辈子的幸运,让我一举以413分的成绩(360分为通过线)通过了当年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很多人说考试有运气的成分,没错,分数线附近徘徊的可能可以靠运气改变,但远远拉开分数线的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地反应了当时那个时期的真实水平。
显然单靠吃老本是靠不住的,到最后也只能是自食其果。所以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再发力,才能达到比赛的要求。所以当时就下定决心以赛待练,虽然不能同为公诉人同台竞技,但是同是法学学子,同是检察人法律人的起点总是一样的吧。我只是想证明,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总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她的价值,只是大家的分工不同罢了;我也想为我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争一口气,我的母校一直致力于培养有价值的法律人。还记得刚进学校的第一天,院长在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做合格法律人”,这是对当时初遇法律的入门孩子们恰当的期许。这么些年,我一直记得罗院长当时说的,而工作后的我们更不应满足于做一个合格法律人,而是应努力以做一个“优秀法律人”为己任。
还记得当年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检察院公务员时和这两次论辩比赛结束,都有好些人问过我大学是哪个学校的。我知道他们心里预想的或希望听到的应该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名字,可惜没有,我知道他们有点意外。我在觉得不值意外的同时,也十分理解以他们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人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大家所谓的“意外”至少有两个误区:一是决定所读大学的是高考成绩,高考成绩是对高中所学的学科知识的综合评价,而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很可能和过去的学科毫无关系,等于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高中偏科的人基本没可能拿一个很高的高考成绩,但如果到了大学可以扬长避短,剔除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专攻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那么一切都会有另外一番模样;二是无论你上了哪所大学选了哪个专业,学校和专业能带给你的只是一种资源、一种氛围和平台,但这些并不等于你日后的成绩和所能到达的高度。说到底一个人能走多远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自身,因为特别优秀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名牌大学就能培养出来的。那么相应的,一般的大学也可以出优秀的人才,这点并不矛盾。所以,学校和专业不能代表一切,因为不努力的人无论在哪都不可能走的更远…
扯得远了,虽然这次的论辩选拔赛不折不扣是公诉人的天下,但我有幸可以和全市那么多至少有公诉经历的优秀同仁一起交流论辩,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不仅是体现在别人的认可上,而是在这个备战和比赛的过程中对自己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再一次打磨和重新排列组合。在一次次“逼迫”自己前行的路上,你真的像一个勇士一样地冲上去了,也就真的会杀出一条血路,收获的是自信和下一次继续奋斗的动力和希望…
那么难都咬牙坚持闯过了,已经起步了,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努力呢?这也是在某方面不断找回从前的自己的过程…与过去的自己相遇,奔向更美好的未来。最后用一句我常自勉的话与大家共勉: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别人看起来毫不费力…虽然别人的理所当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实现了别人口中“理所当然”的人,都是强者,是勇士!
接下去我们将投入全市检律论辩赛的备战集训中…高手过招,未完待续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