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成长励志散文
重新审视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教育生活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

重新审视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教育生活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

作者: 薛春霞Cathy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06:34 被阅读0次

            因为“学习”是我们团队2019的核心词,也应该是我们教育人一生的关键词。这个寒假,我们团队每人都收到一本书,作为“春节礼物”。我拿到的是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给予我们方法引领的专业著作,但当我真正走进,却不然!

    重新审视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教育生活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有感

            翻开书,我看到的第一句话是:教育方法学是一门从理论上探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及技术原理的学问。

            “学然后知不足”。也许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别,又或是因为学问基底不足,总之,读这本书,我是很困难的。很多词汇不能理解,导致一整段内容都不知所云,于是再倒回去,就像做完形填空题一样,瞻前顾后,联系语境去琢磨,但很多时候,这样琢磨依然不得其解,我又换另外一种方法:朗读。经过尝试,这种办法果然可取。实在读不明白的地方我就一遍一遍地读,调整断句,改变重音,用这种笨办法还有一定的收获。

            就这样,读读停停,于1月20日至28日读完了这本书。然而我真是健忘的,合上书,理论性的东西,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倒是思考多了些。

                            什么是教育?

            从事教育16年,却从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就是言传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参考,这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文化的传承,所以‘教’我的理解是传承,是一个动词,是可以有变化的,教师就是去实现传承的老师。“育”帮助孩子让他们向善。这更体现出育的目的性。

            但我觉得“教育”这个动词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前人的论述在现在未必恰当,在将来也未必适用。。

            “你在学校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连个大学都没考上!”听到这种论断,感觉教育被矮化,甚至被曲解,难道教育的终极归宿就只是高考?那之后呢?

            还有“你还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呢,怎么这副德行?”这种反问较之上一种说法,他对教育的理解相对比较全面了。教育不仅教,还包括育。教知识,育品德。但是也不全对,有知识,就一定有文化(品德)吗?也不尽然。所以,教和育还存在先后、平衡的问题。

            但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飞速传递、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教育又有了新的定义。它应该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国际社会生存能力的人才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育者要有国际视野,要具备创新能力;要求受教育者要获得创新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全球社会生活的品格。

            从这种意义上说,目前教育的未来功用应该大于传承意义。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和面临的困境是空前的大。

            思考到这儿,我顿感肩头沉重,突然有种不能承受之重的感觉!

                            什么是教师?

            因为教育的独特性,受教育者的可塑性,所以充当“教师”这一角色的因素非常多。从广义上说,一个人出生后遇见的父母亲人、家族环境、亲朋邻居,到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以及媒体,都可能成为各种“教育”的施行者。但我今天只谈谈狭义的“教师”。百度上解释道: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教师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

            自从“同步教育”这个最省时高效的教育模式出现至今,教师这一职业便与之同存。教师的职责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宣讲宗教到宣讲人类文化,再到“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品格的新型人才”。

            从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而如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水源的方法。那么,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水,他们需要的水源在哪个方向,他们喜欢用怎样的方式去寻找水,教师要怎样设计活动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找到并学会自己找水的方法。所以问题的根源不是我们教师知道什么,而是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擅长用什么方法去获得他们想要的,我们怎么样设计活动帮他们发现自己想要的、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并且通过实践获得这种通往目标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想方设法来唤醒孩子们的自我警醒。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能更像是“策划者”,这个策划的终极目标是孩子们受用一生的能力和品格,甚至是决定未来社会的样子。

            想到这里,真的很惶恐,虽然已经是个“老教师”了,但我真的就具备“教师”资格吗?

                          什么是教室?

            教室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场所。它是一间由前面是讲台、后面是座位的大房间构成。多么冰冷的概念。我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间教室。在这个大教室里,形形色色的人、奇奇怪怪的事,都可谓是在施行“教育”。但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室的关注,却只停留在我们工作的那个“房间”。

            但我渐渐意识到,只要需要,田野可以是教室,工厂可以是教室,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旅游景点,甚至大山里……都可以是教室,只要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只要能让成长真正落地,在什么地方,什么场所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间教室太小,装不下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想,三尺讲台太矮,看不到万里山河以外的世界,三寸粉笔太短,书写不出漫漫未来的诗和远方。

            研学旅行,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多么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名词。在路上,教育就应该是行走的样子!

                          什么是课程?

            “课程”这个词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拉丁语的“跑(currere)”是其词源。其首次作为教育术语登场是在1582年荷兰的莱顿大学,当时它被揶揄为教授和学生们按照教会与国王所定路线奔跑的赛马跑道。就这样,“课程”作为指制度上所规定的学科课程的用语被固定下来了。后来,“课程”的定义又发展为“学习经验的总和”。

            发展到今天,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课程是纲领性规定。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因为受教育者的基本素养有差别,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个别性问题,可能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也可能因为教师的素质不同,还可能因为学校制度的不同,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禁忌症”。所以,我觉得“因材施教”在课程实施方面也适用。近年来,琳琅满目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甚至班本课程都应运而生,这些应该都是对统一的课程“禁忌症”的偏方,这种自下而上的“诊脉”,其功效当是毋庸置疑。只一点,适合才是最为要紧的。

            由此看来,作为一线执教的教师,应该更具备课程开发的资质,只是理论储备问题目前是困扰我们的最大瓶颈!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应当是一个令人恐慌的人生阶段,之前以为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游过一回都上岸了,现在感觉太过无知,原来自己根本就还没有下水,因为知道了水深,知道了自己渺小,才生了敬畏之心!

            选择了教师,从事了教育,再怎么畏也还得继续走下去,因为当年的初心!不论世人怎么看待,自己内心的敬才最重要!

            不乱于世俗,不困于混沌,开阔了心胸,踩稳了脚步,前进,才是唯一的方向!

    重新审视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教育生活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有感

      薛春霞写于2019年1月2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审视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教育生活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et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