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结束了我今年最后一次的家长课,夜色中,我拉着装满课堂道具的箱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这一年讲过的课,内心浮现几个字——以始为终。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位PD导师发起的一场命题作文,题目是: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
2013年,是我全职妈妈第二年,我开始“遇见”养育中吃喝拉撒睡之外的挑战。当孩子用“我不”、“我就不”回应我们的各项要求时,我的情绪触发点如约而至,在百爪挠心的无数个当下,在孩子的眼泪中,我感觉到我给予孩子的爱,好无力。而有时候,爱,也太用力,因为我很在意身边人对我养育孩子方式的评论,我无法容忍哪怕一丁点的质疑。就这样,焦虑与焦灼并行。
有一段时间,我每晚不顾身体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狂看各种育儿书籍,上网搜罗各种信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疲惫期之时,我看到了两位妈妈的微博,他们真实地记录了与孩子的生活点滴,而其中的共同点正是我之前翻阅了一部分又放下的书籍——《正面管教》。联结、鼓励、合作……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总要从某处开始。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终于如愿报名了正面管教家长工作坊,连续三天的课程,二十几页笔记,醍醐灌顶。我是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温柔地与孩子交谈;我的养育态度应该是合作而非控制;孩子不是错误,错误的是某一个行为……简单的“常识”被一个个体验活动呈现,内心有满满的能量。
总要从某处开始。实践、实践、实践,当时记住了“学骑自行车”的体验活动,学无止境的基础是要多实践。我不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在乎别人对我育儿方式的指手画脚,我会跳出事件来看待我与孩子的关系,我会把“爱是否在关系中自然流淌”看得比其他都重要,我开始和身边的妈妈们分享我的育儿经、带着大家体验活动……我开始发现自己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家长课结束三个月后,我报名了讲师班。
又是连续三天,我最大的收获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
我们的讲师班级名称叫“五月扬帆”,结课之后我开始计划怎么“起航”,吃透每一个活动的同时准备、制作教具,这是我扬帆的第一步。在拿到讲师证书的第二天,我召集了小区的几位妈妈到我家,移开沙发挪走桌子,我家的客厅成为了我的教室,妈妈们自带小板凳,我开始了第一期家长课,一周两次,每次三个小时。
第一次课来了6位妈妈
第二次课来了8位妈妈
第三次课来了4位妈妈
第四次课来了5位妈妈
第五次课来了3位妈妈
第六次课来了3位妈妈
我细致地准备着每一次的课程,甚至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写出来,打印成一摞厚厚的纸质版课件,上课前通读好几遍。这份备课0.0版本,至今还保留在我的电脑里,时不时我会打开看一看,因为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那份“初心”的驱使下记录的。
我至今都特别感谢这一期课程的妈妈们,因为有她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梦想得以起航,因为有她们的信任,我才有了不完美的勇气。
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一年前加入“米来未来讲师团队”,对我而言最挑战的是需要适应“2+1”课程体系,每一个体验式活动都被我视为珍宝,断舍离的过程相当难。加入团队后的第一期课程,我调整大纲不少于十遍,12小时需要精准呈现逻辑与内容。先列出核心活动,再根据学员情况增加相应内容,这成为之后我每期课程的“主旋律”。
在自我成长这条路上,我不断寻找新的起点。“鼓励咨询”带给我太多觉察,自己给自己做活动,也能或哭或笑;“游戏力”让我向轻松的亲子关系迈出一大步;“自传戏剧”从生命、舞台的视角来为带导者定位……
即便这样,现在,我还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处理而心生怨气,我还会纠结是“催促孩子按照惯例去睡觉”还是“等待他,慢慢来”,我还会在讲座前紧张,我还会在工作坊前看一遍0.0版本的备课稿件……我不完美,我只是在路上,以始为终。
开始,不是为了完美。
不用等到完美,才开始。
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朝着目标
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哪怕一小步
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只要你想做
我们总要从某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