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之后,不是很喜欢,怎么办?
这两天,看完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作家出版社),全书内容很少,不加附录118页,是名副其实的小读本。
先生在序言里,用意很明确,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经典训练,其价值不再实用,而在文化。作为国民就有接触本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希望通过这个小读本,以此为“山口”,“能见些光芒”,再盼你,稍作努力,“复行数十步”,定能见传统文化的“桃园世界”,万不可,以为见了“山口”,就大功告成,那就是“以荃为鱼”了。
那么,怎么引路呢?五千年的文化,用一百来页的内容来介绍,开玩笑啊!全书分为13篇也就是13个条目,大致从小学(《说文解字》)、经(《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史(《战国策》《史记》《汉书》、子(《诸子》)、集(《辞赋》《诗》《文》)五个方面来讲。能这样的梳理和提炼,可谓匠心独具,学力实在了得。
但是,当我匆匆读完一遍之后,陷入了焦虑。实在,该怎么教读呢?一些内容兴趣不致,怎么办?自己对本专业的文化都“不感冒”,怎么激发别人啊?哦买嘎!
说来说去,最喜欢的部分,是诸子第十。这跟之前读《论路》可能有关,人可能对熟悉的事物较容易感兴趣。说起,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这就是“士“阶层的兴起。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士”阶级的,是孔子。
孔子教书,有个特点,就是“有教无类”,不问身家,不分阶级,只要交点学费,就收你做学生,教授内容一律是《诗》《书》等名贵古籍,并教《礼》《乐》等功课。要知道,这些内容从前只有贵族才能享受,所以,孔子真的很了不起,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在学术理念上,他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我只陈述已经十分完美的西周文化,不屑进行其他创作,我只相信周文化最棒,我就只喜欢周文化。”
他讲学的目的,也很先进呢,不是为了培养“状元宰相”,而是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凡事只问该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他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
对于这本书,给自己任务压力,还是蛮大的,但读完,实在无可想,无可说,陷入小小的焦虑。看来,经典的东西,只读一遍,肯定不行,还是要反复再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3208/4622e9aeab45a90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