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 山西博物院藏
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晋国作坊遗址,其中以铸铜遗址最为重要。1957年出土铸铜器的陶范3万多块,可辨器形者1000余件,完整或能配套的100余件。陶范所铸器类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钱币、车马器、装饰品及其他8个种类,覆盖了已知的春秋至战国时期晋式铜器的大多数,不少流散的晋式铜器也得以确认。这些陶范是如何使用的呢?当时采用模范浇铸法铸造青铜器。首先做“模”,“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然后,用泥块压到模子上翻出“外范”,还要制作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内范”,将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今天我们常说劳动模范、模范代表,从这里可以看出“模范”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占据位于今天山西垣曲境内中条山的优质铜矿,从而为晋国的铸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古朴厚重、美轮美奂的晋式铜器,或贡送,或交换,流通领域涵盖了北方大地。在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世界青铜文化中,唯有中华文明今天可以完整地复原青铜铸造技术和工艺,侯马陶范就是典型标本,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灿烂的一章。
龙形觥
龙形觥
龙形觥
龙形觥 商代 山西博物院藏
1959年石楼县桃花庄出土 高19厘米,通长43厘米,宽13.4厘米。
铜质。通体为角状,前端做龙首形,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逶迤的龙体花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各置一对贯耳用于悬挂;以涡纹、云纹为衬托,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整体造型奇特,独具风采。纹饰粗犷,线条流畅明快,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属商代晚期风格。
镬鼎
镬鼎(局部)
镬鼎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赵卿墓出土。这是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鼎盛、鼎鼎有名、一言九鼎,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和鼎有关。西周奉行礼制,举行祭祀、宴飨和丧葬等活动时,奇数鼎与偶数簋组合并配置其他器物成套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其中鼎分三类,一为镬鼎,用以煮牲及鱼、腊,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二为升鼎,也称正鼎,主要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三为羞鼎,又称陪鼎,用于盛放佐料,和升鼎配套使用。这件镬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是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从它庞大的体型来看,应当是煮牛用的“牛镬”。
晋侯墓鸟尊
晋侯墓鸟尊(局部)
晋侯墓鸟尊(局部)
鸟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为西周青铜艺术罕见的珍品。
刖人守囿车
刖人守囿车
刖人守囿车
刖人守囿车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文章来自于时代收藏公众号:sdsc20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