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我们呼朋引伴走在山间小路,感受春季泥土的芬芳,却撞上了不期而遇的雨,这雨带着微冷,让毫无准备的我们稍显狼狈,不知是谁突然就豪迈的吟出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家哄笑着一起念完这首词,内心豪情顿生,喜悦的感受着春雨的滋润。
回家后,我忽然对诗词中的“雨”产生了兴趣,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天气现象,在诗人笔下是如何被赋予了万种风情的呢?
借雨抒情的诗人不算少数,大多数描写雨的古诗词总是带着或浓或淡的忧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雨的萧瑟跃然纸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冬雨的冷寂直击人心。近代诗人戴望舒《雨巷》中,那寂寥雨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出自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
但古诗中的雨不仅仅只有这样一种忧愁的姿态,雨滴落在人们心中的千万变化,早已被有心的古人捕捉。
对春雨最有感情的非农民莫属,早有“春雨贵如油”的俗语。在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中,生动的描写了勤劳的村里人在雨中忙碌的身影。“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繁忙的喜悦在农田里、村民心里、诗人明眸里流淌,一如春雨那润物细无声的特性。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里把雨的这种“润”写的尤为动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看着那抹若隐若现的绿色,仿佛能听到小草们的窃窃私语,而春天踏着这片朦脓的绿色,就这样翩翩而来,这“酥”到骨子里,如痴如醉的美,在他心中胜过一年中的任何时节。
而梅雨时节又是让人烦恼的,赵师秀的《约客》用含蓄的方式描绘了这样的烦恼。“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说好来下棋的客人因为这“家家雨”,迟迟不来,诗人独自等到夜深,烦闷的重复着敲棋的动作,直到桌上油灯将息,最后的那点亮光被敲棋的振动震落。诗人大约也只好回屋里听着雨声入睡,在梦里去和友人下棋了。
夏季的雨更加活泼一些,喜欢不听话的到处乱蹦。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中就写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积雨云翻滚的形态,大雨落下又反弹的灵动,都被苏轼的慧眼捕捉。忽然云走了,留下一望无际的湖水,他的心也如经历风雨后的湖面一般宁静,全身都感受到一阵神清气爽。
我在品读这些诗词时,也随着诗人的心情一起或痴或嗔或喜或愁,诗词中的雨不仅有不同时节的不同感受,还有丰富多彩的形态,李世民的《咏雨》几乎写尽了这些形态。“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雨可喷、可飞、可洒、可小珠大珠落玉盘,还可溜、可濛、可织。雨在李世民的笔下动态十足,趣意盎然。
忽然,窗外又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混合着泥土味儿的青草香随风飘来,我抬眼望去,朦胧的雨中仿佛有人在那咿呀唱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细细品味着古诗词中雨的情、雨的美,陶醉在犹如佳酿的芬芳里,沉沉睡去,梦里又遇见了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