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闺蜜气急败坏地给我打来电话。
原来,闺蜜被同事背后捅了一刀,不仅升职的机会化为泡影,还被领导狠批。而同事却因此而得了利。
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识到人性的自私与阴暗。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踩踏、牺牲别人。他们给自己营造了光明,却将他人陷于黑暗。
闺蜜特别痛恨同事这样的人,发誓要给她好看。
但当她在无意中了解到,同事最近闹离婚,正跟丈夫争夺小孩抚养权,急需升职来证明自己的经济能力,她犹豫了。
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它有时候看起来非黑即白,但当你了解更多的事情之后,也许你又会改变看法:它虽然算不上“白”,但好像也不是那么“黑”。那么,面对人性的复杂和问题,我们该选择妥协还是抗争?
正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我遇到了《熊镇》这本书,它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
《熊镇》由磨铁图书策划出版,是瑞典小说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的新作,出版后就入围了国际都柏林文学奖、人民选择奖,Goodreads超过11万读者给出满分好评,进入年度小说决选、荣获瑞典年度图书。目前,该书已出版了美国版、英国版、丹麦版、瑞典版等多个版本。
《熊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寒冷萧条的小镇。冰上曲棍球队是挽救这个小镇的希望,可以说,冰球队的起落关系到小镇的存亡,关系到小镇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
也因此,小镇上的每个人都以此为信念:为了冰球队,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
可偏偏在冰球队即将与其他球队决战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冰球队的明星球员凯文强奸了冰球队总监彼得的女儿玛雅。维护玛雅,对凯文判刑,冰球队将遭重创,小镇前途灰暗,每一个居民的利益将受损;包庇凯文,又会把十五岁的玛雅陷于黑暗。即使最后事实已经水落石出,但是,在利益与良知的急剧冲突中,没有人能心无旁骛地进行选择。冰球就似一个多棱镜,照出小镇每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和善良。此时,事实已经不重要了,考验的,是人性。
作者一开篇,采用倒叙的方式,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三月底的一个深夜,一个女孩手持双管猎枪径直冲进森林,用枪口抵住一个人的额头,扣下扳机。”
然后,作者不紧不慢地对小镇、小镇的冰球队及队员、小镇的居民进行描写。读者急于知道这个悬念的结果,而作者似乎并不着急。直到书接近一半的时候,读者才看到强奸的意外事件。可以说,叙事节奏相当缓慢了。
紧接着,作者围绕这个意外事件,描写小镇中各阶层、各利益方的反应,其人性的阴暗,足以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玛雅面临空前的羞辱和压力。比如:
当夜幕降临、真相散播时,没有人在熊镇的电脑和手机上写“玛雅”,他们只写“M”,或者写“那个年轻女人”,或者写“臭婊子”。没有人说“强暴”,所有人都在说“指控”。他们先是说“什么事都没发生”,接着说“就算真发生什么事,那也是她自愿的”,再升级到“就算不是自愿的,她只能怪自己啦,她自己喝得烂醉,跟进他的房间,她以为会发生什么事。”。一开始是她“自己愿意”,到最后变成是她“活该”。
这让读者忍不住猜测,公道得不到伸张,玛雅打死凯文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让读者为玛雅捏了一把汗。但作者到书快结尾的时候才笔锋一转,玛雅扣下扳机,却没有装上子弹。时间来到十年后,玛雅活得成功而阳光。读者为玛雅松了一口气,更为她的勇敢感到骄傲。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却写了厚厚的近400页的小说。在情节单薄的前提下,作者仍然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笔。
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大胆地突破了自己擅长的叙事模式,采用电影蒙太奇式的方式,在不同人物、场景之间频繁切换,交错描写。同时,在人物描写中,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的缘由。这样的描写方式让小说更加有现场感、立体感和空间感。
独特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在叙述和描写中夹杂幽默、讽刺和一针见血的评论,在“一个是独行侠,一个是像母鸡一般谆谆教诲的母亲,两人注定会嫉妒彼此的。”“玛雅第一次到安娜家做客、听见她父母吵架时,她理解到:安娜或许熟悉湖面,但在内心深处,这并不能保证她在其他方面不会感到如履薄冰。”这样的语言书中俯拾皆是。
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捕捉细节,用一些小动作让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写玛雅妈妈的同事,“将舌头前后在齿间舔舐,面露恶心的神情”“咬掉一片裂开的指甲,将它吐进废纸篓”。
因了这些,读者在了解具体情节之前,就被深深吸引了。
而随着阅读的进度,作者对世事的敏锐洞察也让人惊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有“真的是这样的”、“说得太透彻了”的感觉。有人说,一个好的作者,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也难怪,《熊镇》一经出版便获成功。
这本书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虽然对人性的复杂描写得很深刻,但却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深挖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人物活动背后的内心。即使是强奸犯凯文,当读者了解了他对冰球的挚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父母对他疏离的教养方式,以及他内心的渴望和脆弱之后,对他的感情也变得很复杂。
作者在书中不是武断地告诉读者,怎样是好,怎样是不好,而是深刻揭示一个人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又是怎样会做出现在的选择的。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引起读者对复杂人性的深思。
经由作者的描述,“给自己营造光明,把别人陷于黑暗”,似乎变得没那么令人痛恨。
冰球赞助商们为了利益想逼彼得离开冰球队,凯文父亲为了保护儿子和全家的生活而“追杀”玛雅一家,冰球队员为了冰球队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而羞辱恐吓玛雅,冰球队员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而选择站在凯文这边…………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会面临这样的选择。熊镇的这些人,他们也许不是真的想把玛雅推进黑暗的深渊,他们只是想努力营造自己的光明。
这也让人深深感到人之可怜,以及人之无奈。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的不得已。有时候,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人不得不做出违背内心的事情。
本书最生动的地方在于,虽然坚持内心很艰难,但人性仍然不断透出光辉。
生活在社会底层,因来自外地而备受歧视的冰球队员亚马,对通过冰球改变妈妈和自己的命运十分饥渴,为此在冰球上不惜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仍然抵制住了凯文父亲对他的威胁和诱惑,选择在大家面前说出他看到的事实。
酒吧小老板拉蒙娜和受她收养的几名男子明知道站在玛雅一边,会被整个小镇孤立,却仍然选择公开支持玛雅。
冰球队员波博的母亲挡住了体形是自己两倍的年轻男子,保护了说真话的亚马。
…………
正是这些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对世界的美好依然充满希望。而这些人性的光辉,离不开友情和亲情中爱的力量:妈妈对亚马的引导,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对玛雅的爱,闺蜜对玛雅的支持,以及一些小镇居民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玛雅…………
人生很艰难,人性很复杂,但有爱在,我们终将会像玛雅一样,走过黑暗,救赎自己,遵从内心,活得坦荡阳光。
当切身利益和公道相冲突时,我们是给自己营造光明,还是将他人陷于黑暗?面对人性的阴暗,我们是抗争还是妥协?看完这本书,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无论怎么选择,我们都不会忘记书中这些震耳欲聋的话:
到最后,一切将会存在于你和上帝之间,这和你与其他所有人都没有关系。
他们也在投票决定小镇的未来、他们自己的未来,甚至每个人的未来。
他们只是在害怕,他们只是在找代罪羔羊。
学会服输,学会为自己犯错负起责任。
人生中,没有几件事情是比承认自己的虚伪更困难的。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我们所做选择的总和。����
(豆瓣号:初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