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大学之前,我没爬过一座山,忙碌的学生生活似乎也没给我这个机会。真正意义上爬的第一座山是广东韶关的芙蓉山,还是被我们定向越野的师兄师姐拉去训练的。那时候对于爬山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去玩,看看风景。之后也陆陆续续爬了几座山,都是和朋友一块去的。
爬山发现了新大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80104/1654b690b1c1e327.jpg)
直到去年4月份一个人爬了泰山,好像爬山对我而言多了点不一样的地方。当然我没有登山家乔治·马罗里那么高的境界,问他为什么爬珠峰?“Because it is there” 我仰望他!
只是一个人爬山的感觉确实很不一样,作为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一个人的时候总会胡思乱想,自己还贼享受这种过程。不管怎么样,爬泰山确实快把我累散架了,上下8个小时,后面走路全靠惯性。特别是在后山,你都不知道你离山脚还有多远,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左右为难,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奇迹的是,不论怎么样,你总会到达山脚下。
这个循环一直在我爬山的过程中反复出现,忽然有一天我在爬山的时候被一个想法击中了。这不和我的工作一样一样的?不到最后期限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达成业绩,只能一点一点把我能做到的东西做到最好,然后总会有一个结果。不一样的是爬山的时候我没得选,总不能一直住在山上吧,哈哈。但是工作有,可以选择放弃或是坚持。所幸当我做到把握住我能把握的东西的时候,结果往往都还不错。当然也会有不好的时候,但是内心是不会有任何负面情绪的。
这个有点像《奇葩说》第五季里争季军那场,最后虫仔说的:“当你真的尝试过竭尽全力之后,你会尝不到一点点遗憾,你会没有一丝的悔恨,你能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平静和喜悦。”
量变真的会带来质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80104/09c13075c48eb089.jpg)
回顾我三年的职业生涯,发生过两次重要的跃迁,第一次是在2017年11月份,第二次是在2018年10月份。每一次就好像开窍一样,就那一刻,困扰我的很多问题就都明白了,做事儿也比原来更有章法,是一种特别奇妙的状态。在此之前,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所幸一直还做着。有时候我就在想,这可能也是脑子愚笨给我带来的一个好处吧,让我没那么容易放弃,恩,上帝还是公平的。
后面我学生涯的时候,古典老师的一套理论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人的成长是非线性的,“渐进-跃迁”的过程。就好像我们烧水,水在0°C-99°C之间,都只是温度升高,在100°C的时候突变成气态,这种突变物理上叫做相变,放在人上就是跃迁。
古典老师把人的跃迁分为三个阶段,在这就直接摘录原文了,大家别介意哈:
“在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做认知跃迁。
于是你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的积累、练习、见人、蓄势,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你都快要放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能力跃迁。
从能力跃迁到能级跃迁,则是一个价值从内向外的过程。你的内在价值提高,但是外界还需要时间体验。但是这个阶段是爆炸式的…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爬坡之后,你正确地做出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看问题、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这就是能级跃迁。”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想想我还是继续干活吧。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80104/972f2ba7c7d7ded4.jpg)
到后面我就在想,一个人爬山和一群人爬山的区别在哪?自己两种都有体验过,确实感受还蛮不一样的。一个人爬山,可以快也可以慢,但是会非常无聊,有时候会产生想要放弃的情绪。一群人爬山的时候,时间会过的非常快,一路走一路聊,大家相互帮衬着,不会走的很快,但是也不会想要放弃。
这个放在生活中好像也这样儿,我们可以独处,也可以喜欢独处,但也需要支持。大家伙在一块走的虽然不会很快,但也没那么累。所以我们会需要各种关系,亲人、朋友、同事...
走的路上能有同行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儿,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相互支持一下,很多坎轻轻松松也就过去了。我身边就有这样同行的人,也特别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同行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