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不喜欢热闹的人群,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总体而言,我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后来,大作家爱默生在瓦尔登湖区买了一块地,位置还算幽静。于是梭罗就征得爱默生的同意,住到了湖边。从春天开始筹备起盖屋的事。
梭罗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盖房子所需的工具,很多都是借的。建造的工作相当辛苦,他每天中午只能吃自带的牛油面包,顺便读读包裹面包的报纸。“因为手上有厚厚的树脂,青松枝的芳香也染到了面包上。”
七月四日,梭罗正式住了进去。这一天,是美国的独立日;而对梭罗来说,则是他开始独立于传统的社会规则的日子。
为了挣钱,梭罗种了一小块豆田,上午锄地、游泳;下午则主要用来阅读和思考,隔三差五也会散步到村里里跟大家闲聊。黄昏时,梭罗会泛舟湖面,吹起笛子,看鲈鱼在周围游泳。夜晚森林里一片漆黑,梭罗就用手和脚和摸索熟悉的树木和道路,以此辨别方向,回到小屋中。
秋天,猎人和潜水鸟在湖面对弈。十月,梭罗去河岸采葡萄,满载而归。冬天,梭罗开始泥墙。等到湖面开始结冰,他会惬意地躺在冰上,像水上的小虫子。
梭罗说:“一个人住在林子里,我一点也不寂寞。我不比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因为我们有大自然的鼓舞,我们有太阳、风雨、夏天和冬天。”
梭罗最永恒的伴侣,就是那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得名,源自于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因为亵渎了神灵,在庆典时受到了惩罚,山岳震撼,大地沉降,只有一名女子幸免于难,于是这片新形成的湖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做瓦尔登。
这些细致、有趣,又充满了深情的自然描写,构成了《瓦尔登湖》的肌肤。但是,在这样美丽温柔的肌肤之下,隐藏着一副傲然的骨骼,那就是梭罗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梭罗看来,劳动是罪恶,空闲才是美德。所以才会在日记中说:“逍遥是一门了不得的艺术。”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若是永远追逐欲望,那何时才是个头。
梭罗的这种观点,与后来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不谋而合。所谓物化,是指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梭罗说:“我们全都是穷困的,虽然有奢侈品包围着我们,倒不及野蛮人有一千种安逸。”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梭罗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简朴。
梭罗说,世上的东西只分两类,一类是奢侈品,一类是必需品。他提倡,把欲望只控制在必需品的范围内,这样极少的劳动就可以满足,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了。
梭罗一直很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瓦尔登湖》中应常引用论语。孔子评价颜回的的这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应该也是梭罗理想的生活状态吧。
不过更重要的是,摆脱外界物质的束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下去。这是梭罗在书中明明白白、认认真真提出的对每个人的希望。
本书的第二章,题目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在这一章中,梭罗是这样说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湖畔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考场所。梭罗说:“当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时,以为生活就只能如此;但其实,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生活就有多少种可能。”
至此,梭罗的思考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他在《瓦尔登湖》的结尾写道:“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再也不愿坐在房舱里了,我宁肯站在世界的桅杆前与甲板上,因为从那里我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
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比梭罗晚生半个世纪,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他写过一首充满了自然意象和人生哲理的小诗,名字叫《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大概也是梭罗的选择吧。
我是江小少,期待与你一起分享对这个世界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