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过这样的一本书,它叫做《阿勒泰的角落》,作者是李娟,她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看着她的文字总能不时勾起读者的记忆,并且启发起大家自发的分享欲望。看李娟的文字是享受,读那些读者们的故事和文字评论也是享受。书里的内容很普通,但里面的场景,随着李娟笔下的文字,一点点引起共鸣,总有一种感觉,此书不容易在说事,而是在抒情。
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这里是最真实的反照,后来,欠钱的男人来了,但想不起自己为啥会欠80元,不过,他还是还了,牧民的信仰永不会赖账。虽然物质贫穷,但精神一点儿也不穷,反而很富有。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缓和了许多,虽然每天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突然从笼子里冒出来。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这也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吧。生而为人,总要饱尝世间冷暖,但也还是想活得没心没肺一点,多去感受生命中的喜悦,尽力抛弃不好的记忆。兔子好孤独也好勇敢,它挺过了冬天,迎来了春天。忍着饥饿,在黑暗寒冷的隧道里,刨啊刨,只为了春天。
我们无法与雪兔沟通,更无法知道她的想法,所以才会有着诸多不一样的行径,我们渴望给她保护,给她关爱,可她最想要的却是自由与阳光!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艰辛努力后,她可能意识到自己无能力冲出地面,她本来想安静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冥冥中又重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读了作者的文字更多的是感同身受,似乎自己就是那只雪兔,又似乎是当面看着雪兔时的作者,没有多么复杂的语言,却给人深刻的感受!
看着读者留下的评论,我突然他们所解读的,和我一开始的是不一样的,但我又认为他们说的对,还需要继续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