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是通往杰出和卓越的道路,也是一个人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有关刻意练习,有以下五个关键点。
一、避免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
我们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很多时间都在无意识的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而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是在用时间换工资。那么,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具体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空降到一家比较小型的集团公司担任HRD,经过人力资源状况盘点和分析诊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家公司之前发生过因试用期转正问题而导致的劳动仲裁纠纷案例,而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并不太完善,比如在招聘流程、入职流程、试用期转正流程方面并不完善。招聘主管和劳动关系主管只是日复一日、机械的重复面试、甄选、录用、入职签订范式劳动合同、试用期到了才发《试用期转正申请表》,请用人部门出具评价意见。而他们长时间做这种不需要太费劲的自动重复的劳动,却没有想到提升自己,去建议当时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于是,我召集人力资源部门开会,列出工作计划,引导他们去找到漏洞、完善制度流程。比如:在招聘过程中要尽量详尽的列举录用条件,在《应聘登记表》的设计上就要有一个应聘者声明并签名的内容“保证自己提供的个人资料信息真实准确,如有任何虚假,愿意接受被辞退,并不享受任何经济补偿”;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之后,在发出的OFFER中标注清楚OFFER有效期、答复期限、携带指定体检医院的体检证明、个人证件资料等内容;在新员工入职时,第一天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设置详细的附属条款,并且签收《员工手册》,书面承诺“本人已经学习并知晓公司规章制度,承诺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如有违反,愿意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处理,承担相应的责任”,签收《岗位任职要求说明书》《试用期工作要求》《薪酬补充协议》等等;在新员工试用期内,要接受一系列入职培训,在入职排序的过程中,都要有完备的培训签到表(列名培训制度清单)、培训考试成绩记录;按照《试用期工作要求》,在严格的时间节点前进行分阶段试用期考核,由员工本人和用人部门负责人签字。等等。虽然这些工作,很细致、繁琐,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流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劳动风险。在完善人力资源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员工都广泛参与讨论,在完善后,大家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在整个完善的过程中、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小伙伴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工作技能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对于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人都会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而真正成为顶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人,都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二、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关于舒适区,美国一位管理学家Noel Tichy 提出了舒适区三圈理论: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工作,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工作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我们工作上的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脱离舒适区,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稍微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人力资源工作技能。其实,一切学习行为,从本质上讲都是逆人性的,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刻意练习,亦是如此。实际上,所有的高手,都经历过刻意的练习,都是逼迫自己从舒适区出来,走进学习区,然后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举个例子。我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要自己走到医院去打针。工作后,每年都要咳嗽一段时间,很痛苦。我下定决心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找到了一项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跑步。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慢跑500米还比较舒服,如果再增加距离,就开始大口喘气,感觉呼吸困难,很难受。于是,我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的制订了跑步训练计划,争取每次都要稍微脱离一点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多跑几百米。结果是,我的跑步距离逐渐提高,从500米,到1公里,到2公里、3公里、5公里、8公里、10公里,随着我的心肺功能逐渐增强,肌肉水平记忆也逐渐提升,跑步时一点都不感觉难受了,而且伴随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跑步时感觉很爽,可以摆脱不开心,可以减压。通过跑步的刻意练习,半年以后,我可以跑半马了;一年以后,我竟然可以跑全马了;至今,我已经跑了10次全马,并且带动了上百人一起养成了跑步习惯。我的体重始终保持在标准水平,体质明显增强了,体检报告各项指标也全都正常了。所有这些,都是跑步刻意练习给我带来的益处。
3、有时刻意练习和训练会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前期阶段短期绩效的下降,因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用的是自己不熟悉、不熟练、不舒服的新方式、新技能。但随着多次的刻意练习、多次训练之后,绩效和速度会慢慢的追上来,技能也不断的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时间和速度,就很难有刻意练习提升的机会。
举个例子。我们在学会使用电脑打字之前,都是手写,可能一分钟能写几十个字。当我们尝试练习电脑打字时,发现很笨拙,一分钟打不了几个字,特别是我们想学会盲打的时候,速度更慢。也就是说,因为不熟练、不舒服,短期绩效会显著下降。然而,当我们逐渐学会盲打之后,我们发现,打字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甚至一分钟能打好几百字,远超手写速度。而且电脑打字,在后期可以根据需要随意修改、完善,这比手写都要好很多。
再举个例子: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我们往往会带一个团队,去共同完成一项一项的工作任务,达成一系列的工作目标。当我们发现,我们的下属员工,做出的方案惨不忍睹、工作的结果漏洞百出,使用的方法愚笨不堪,我们都会很头疼。这个时候,如果单纯为了短期的工作绩效,为了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可能我们自己去做,会更快更好的完成这一项任务。但是这样下去,我们的下属工作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我们的团队整体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如果在某些不是特别紧要的工作项目上,我们通过辅导、教练的方法,教会下属员工,正确的工作方法,短期内必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时间会延长,短期绩效也会下降。然而,我们的下属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就很省心了。
4、必须要做大量重复性训练
我们如果希望提升整体能力,经常需要找到自己相对薄弱的部分,做大量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而不是盲目的、不停的去实战。同理,我们如果想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就需要在自己某些相对薄弱的领域、或模块、某一项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某些关键技能方面进行大量重复性训练。
举个例子。去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是重庆有一位名叫黄国富的画家,4岁时因为顽皮爬上变压器捉鸟,不慎遭到电击,为保住性命,被截掉双臂。痛失双臂,日常生活非常不便,他非常痛苦。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了以脚代手的生活,不断的使用双脚,刻意练习。刚开始,双脚非常笨拙,经常受伤,鲜血淋漓。但是,经过不断的大量的刻意练习,渐渐地,他不但会用脚穿针引线、打手机,还会衔笔写书法作画。18岁那年,黄国富父亲患病离世,为了还债、供弟妹上学,黄国富决定选择去街头乞讨卖艺。这一卖,就是十五年。他自创了双脚拈笔、用嘴画画,终于成为画家。他的画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一副作品竟然卖出了5万元!后来,他遇到了爱情,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再举个例子。人力资源专家必备能力之一是培训、教练、辅导的能力,要求不仅可以辅导1人,而且可以辅导多人,几十人,不仅辅导1个部门,而且可以辅导多个部门,不仅可以辅导基层、中层管理人员,而且可以辅导高管、老板。这就需要学习各种引导技术、有关行动学习方面的知识,并在各种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工作项目中,进行大量的培训、讲课、辅导、教练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运作集团级、公司级大的人力资源项目的能力,才能真正称得上人力资源专家。
5、持续的获得及时反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需要一个反馈效应。反馈效应,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工作者更加努力工作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C.C.罗西与L.K.亨利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们随机在一所学校里抽出一个班,把这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对他们进行测验。第一组学生每天都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第二组学生每周告诉他们一次测验的成绩,第三组学生则从来不告诉他们测验的成绩。8周后,改变做法。第一组的待遇与第三组的待遇对换,第二组待遇不变。这样过了8周以后,结果发现第二组的成绩保持常态,依然是稳步地前进,而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三组的成绩突然上升。这个结果说明了及时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反馈比不反馈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这一系列心理实验表明:反馈比不反馈好得多,积极的反馈比消极的反馈好得多,主动反馈比接受反馈效果好得多。比如,现在那些让人成瘾、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手游,大多设置了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比如通过游戏者的动作、行为,涨个血、涨个分、涨个等级,等等。所以,平时我们要及时对别人的行为、活动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人更好地完成工作,也有助于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进行及时的自我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有反馈才有动力,有反馈才能发现问题,有反馈才能进步,有反馈才能加深了解。有了持续的反馈,我们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同理,对于老板、领导布置的任务,也要及时主动的给予反馈、汇报,这样领导才会及时的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能力,对我们产生信任、给予支持。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习惯。
总结一下,刻意练习,就意味着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暂时放弃自己很熟练、很轻松、很舒服的方法去工作和学习,高度集中精力,高度自律,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不停思考、总结、反馈。综上五个关键点,有时刻意练习和训练会牺牲短期绩效,我们要避免自动完成的重复状态,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做大量重复性训练,并且持续地获得及时反馈,就可以快速提升。
刻意练习是成为人力资源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即时我们有极高的天赋、极大的努力、很长的经验,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刻意练习,都无法成为顶尖专家。但是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在某个领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持续进行刻意练习,我们终将取得丰硕的成果:秒杀我们的同行、具有远见卓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