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和“雪线”如何形成?科学解密“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原因
摘自-宇宙物理学
01 引言
东坡居士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书写的温柔缠绵、荡气回肠,千载之下读来,依然让我们心驰神往、如痴如醉!上、下两阙无一字不是经典,中华儿女皆能脱口而诵。
其中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了纵情想象之外,更是包含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何故而“高处不胜寒”?
此间蕴含着何种科学道理?和“云彩”、“雪线”的形成又有何关系?
请君倾耳,让我为您一一道来!
02 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是说高处比低处要寒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地球上的能量绝大多数来源于太阳,越高的地方,离火球一般的太阳越近,“岂不闻,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为何离太阳越近反而越冷呢?
为了解释为何“高处不胜寒”,我会拿“云彩”和“雪线”来做例子,从“云彩和雪线的形成原因”中,便可一窥问题究竟。
生活中,我们常常望见远山巍峨连绵,雄伟壮观。而当山足够高大时,山尖上会有云彩环绕,有的还有雪衣覆盖。
在我们登上高山时,回头看已不见来路,维余云海浩荡,波涛汹涌,宛如仙境。
为何云会在脚下?因为山高!
那么,山要多高,才能够“从破云霄”?
为何山尖上会有皑皑白雪覆盖?因为山高!
那么,山要多高,才会有“银装素裹”?
03 “雪线”与“云线”
雪线
我们都知道“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部边界,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这里我们主要说高山的雪线:在我国青藏高原,雪线高度有6000米,在昆仑山脉,雪线有5500米,在天山则有3900-4100米。
其实,云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高度限制呢!我们可以称呼为“云线”!
云的形成
云彩有很多种类,气象学家们煞费苦心总结了云朵命名系统,如下图。
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我们重点关注云彩形成的地点在大气层中所属的位置。
先简短的介绍一下大气层的结构: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厚度约为8000m。它的密度最高,几乎蕴含了整个大气层月75%的质量和所有的水蒸气。
云的形成地点主要在对流层
我们看到的最多的云彩一般都是底云族的云彩,位于2000米以下。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山的高度超过2000米时,山就“冲破云霄”了!
当然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纬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云线和雪线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
在某个地区,云线和雪线是固定的!
这对于我们家下来的最终解释就够了!
04 最终解释
在知道了“云线”、“雪线”、大气层(对流层)的概念之后,我们下面开始解释“高处不胜寒”的真正原因!
“高处不胜寒”是有范围的!——其范围只在对流层之内!
当然,我们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对流层厚度达到了8000米,而珠峰的高度也不过8848,所以人类生活的大部分范围都在对流层之内,所以都符合“高处不胜寒”!
高度越高,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高!——这个结论才是更大范围的真理!
除了对流层,都是“高处不胜热”!越高越热!对流层这种反常的温度变化,被称为“逆温现象”。
那么“逆温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考虑这样的模型:大气层其实是夹在地面和太阳两个热源之间的。
地面是由岩石组成的,白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温度会升高。温度越高,对外部的热辐射能力就越强。所以,地面可以看做一个热源。
而太阳,当然是另一个热源了。
太阳相当于一个大热源,范围比较大;地面相当于一个小热源,范围比较小。
越靠近大热源的时候会越热。
当然,越靠近小热源的时候也会比较热!——只在小热源附近的区域范围内。
而对于以上模型来说,对流层,紧紧贴近对面,就相当于地面这个小热源的附近区域。
如上图,对流层的顶部,就是热平衡的临界点——那里温度是最低的!从这里出发,向上温度会上升,向下温度也会上升!
而我们人类,由于都生活在对流层内,所以越高温度越低,这就是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都说“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如果是神仙,居住在九天之上,其实越高越热呢!
您明白了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