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个画画的高手,画马比较厉害,叫韩干。
杜甫曾有两首诗写给另一个画画高手,就是画马非常厉害的曹霸,其中一首《丹青引》,也叫《赠曹将军霸》。
诗中这样写道: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大意就是韩干画的马不如他的老师曹霸。
在很多书籍资料中,这个韩干都写作韩幹,韩幹其实才是他原本的名字,因为简化字的缘故,他如今被叫作了韩干。
如果他本人知道会这样,肯定鼻子都气歪了,因为在古代幹、乾、干,这三个字同时存在,谁也不挨着谁。干还是个多音字,吃不准是它是一声还是四声。
现代人看着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古代差别就大了去,就像把“单国瑞”叫成“单口喘”一样。
韩幹他爸爸给儿子起名字时,想着这两个字都是同偏旁的字,不仅有形体美,还有音律美,都压一个韵脚。幹是树幹、才幹的“幹”,有栋梁之才的意思。
干有盾牌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武器。例如常说的“化干戈为玉帛”。诗句中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用在天干中,是一种传统的文字记序符号,总共有十个,从甲到癸。可见“干”在古代是一个名词,我们常说的“干净”的“干”,在古代是“乾”。
丁玲有部描写老解放区土改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前写成《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这里的“乾”读“干涸”的“干”,很多人都错误地读作“桑前河”。
据说这条河在桑树的桑葚成熟时就会干涸,由此得名。
“乾”和“干”同音,“幹”和“干”同音不同调(“幹”去声,“干”阴平声)。
结果后来汉字简化时,幹、乾、干,都写作“干”。这样有个好处,本来“乾”是个多音字,除了“乾燥”的“乾”,还有“乾坤”、“乾隆”的“乾”。
有人不解,既然“幹”能简化成“干”,那擀面杖、擀面皮的“擀”为什么没有简化成“扞”,这是因为“扞”这个字已经有了,读作“捍”,意思也同“捍”,在古书上经常能看到这个字。
当然这是个人理解,或许当时的文字专家们有别的考虑。
这就像箱子都是盖门朝上开关,但冰箱却是侧面开门,这也是因为古代的冰箱都是开门朝上,面对现代的电冰箱只能取这个名字。
谁曾想后来又有了冰柜,却是上面开门,在我们传统的柜子里,门都是侧面开的。但这时“冰箱”的名字已被占,只能将错就错,就这样叫了。
参考书籍:王力《语文常识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