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常随笔记想法散文
祭奠青春和梦想——《笑的风》

祭奠青春和梦想——《笑的风》

作者: 书坊尚 | 来源:发表于2022-01-14 08:06 被阅读0次

    本文写于2020年02月13日 。


    2019年第12期《人民文学》,发表了王蒙的中篇小说《笑的风》。我花了总计五、六个小时看完。

    总的感受是,累

    这个累,倒并不是说情节有多么复杂,人物有多么难懂。主要是文字读起来太累。我想不通,有些用简单的文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堆砌那么多词,那么多句?看看下面的例子就可略知一二。

    按,到此地后,新鲜、好奇、惊异、眼花缭乱,信息感想满满,兴奋激动乓乓,撑得他心神不定、消化不良、睡眠难安,掌握不了自己,难受。听到强刺激型排他型,扫型音乐后,全部头脑心情内宇宙的容载内存被滚动的巨石挤扁碾压成粉面,随声兴起,随声散去。宇宙间酒吧间大成与众顾客的灵魂里剩下了巨响与麻木、敲击与号叫、音响与电流、磨轧与虚无。他在轰响中颓然入睡,入睡中被震动的神翻心覆、欲哭欲呕、灵魂游走,我自丢失,百感交集,终于回到了一无所有。

    杂乱混沌犹豫不安的思绪被玩儿命疯狂的音乐所粉碎,他睡醒了,醒睡了,听傻了,听醉了,听没了,不听了,全聋了,聋的只剩下身边的杜小娟。还提什么杜小娟的爱情诗爱情小说还提什么傅大成与杜小娟的不干不干不爱情或也勉勉强强就是爱情,未免是穷极无聊的极致,是抠抠嗖嗖、滴滴咕咕、嘟嘟囔囔、是是非非的极致。

    而在这样的北京中青年作家会议上,傅大成大开眼界,他听着京腔京韵、因势利导、谈笑风生的北京话高谈阔论,起底、解密、愿景、神聊、坚定、沉思外加幽默瞎逗,闪转腾挪,纵横捭阖,大炮小鞭,刚柔内外,见好儿就收,见坡儿就下,见弯儿就拐,一言兴邦,舌头打天下的北京文学精英……

    通篇都是如上的文字风格。如果不是无聊(疫情凶猛,隔离期间),没有其他事情可干,我恐怕读不下去(这杂志也是管理组怕大家隔离期间无事可做,专门送过来给大家阅读的)。就像爬一座从没有人爬过的山,处处无路可寻,每挪一步都要仔细辨别,一步也不敢快。因为快的话,读完也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浪费时间却毫无长进,还不如不读,

    我读小说,向来当故事书来读。这部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偏远农村的青年傅大成,因为小有文学才能,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复学,终于考上了高中以及大学。在高中期间,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娶了比他大四岁的女人为妻。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边境地区从事翻译工作。父母包办的婚姻虽然谈不上感情,但是妻子非常能干持家,儿女双全也挺幸福。但他在文学道路上遇到了一个精神上产生共鸣的知名作家杜小娟,进而互生好感。在几年之内两次不期而遇之后,毅然决然地与妻子离婚,然后与杜小娟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知名女作家的感性,带来了生活上的各种提前想象不到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最终知名作家杜小娟找到了40多年前自己的私生子,母子相认之后,与儿子共同生活。傅大成与她和平分手。此时,前妻已去世多年,他娶了老家一个文盲寡妇共度余生。

    整个故事放在了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年代之后的大背景之下。与作者的经历相关。主人公傅大成在读书期间半夜上厕所时听到的那一阵夜风吹来的悦耳清脆的女孩笑声,成就了他一生在文学道路上的诗意。然而空气是空气,土地是土地,美好的想象与平淡的现实之间,总是那么的不可调和。

    复杂的文字背后,也包含了作者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文字是表面、是手段、是工具,传达的内涵才是主体。

    也许是受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读一篇文章,读一部小说,总是习惯性的要概括一下中心思想,总结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似乎非如此便不能提高。直至今日,这样的想法仍然对我影响至深。

    那么我也试着总结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正如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一样,我觉得他体现了本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但他又不太想说自己有什么不好。他也不相信爹妈不管了、媒人失业了、恋爱所谓自由了,男男女女就一准得到幸福。

    他悟到,与包办相比,自由恋爱说起来是绝对地美妙,但是,以自由度为分母,以爱情热度为分子的幸福指数,到底比以包办度为分母,以“家齐”度为分子的幸福指数高出多少,则是另一道算术题,只能答:“天知道”。

    新文化与自由恋爱主义者必须有如下的决心:幸福不幸福都要自由的爱情,即使你为自由的爱情陷入泥淖,也不向封建包办丧失人的主体性的瞎猫碰死耗子婚姻低头。这倒很像前些年一个夸张的说法:“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么他到底能不能说“宁要自由恋爱的狼狈与失败,不要封建包办的凑合与过得去”呢

    我觉得小说中的这段话突出了它的主旨。

    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恨,在生活当中,绝大部分事物涉及到这几方面的评价时,都很难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很多事情都是介于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恨之间。如果非要从中找出一个确切唯一的答案,往往是头破血流,无功而返。

    但正是因为生活当中的人,有了这种纠结的状态,文学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很多感觉,你说不出来,作家能帮你讲出来。你读了以后有共鸣、有感受,泪流满面,情感得到了释放,人生得到了启迪,就够了。

    王蒙想通过这篇小说表达的思想也许就在于:生活就是这样,灵魂深处的情感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就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顾此而失彼。不管怎么选择,终将归于平淡。怎样权衡才能过完一个不遗憾的人生?也许各有各的看法。

    由此可见,文学家或者作家其实是并不太好当的,他们是情感的放大器、探索者,这也注定了他们都是孤独地活在情感的高原上。因为所有的情感都是一剂特殊的“毒药”,适量吃可以治病,过量吃就会身亡。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一个煤矿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两年多,终成此书。创作到最后时刻,身体几乎崩溃,情感几近失控,差一点没有完成创作。他的早逝固然有家族遗传疾病、不注重身体健康等原因,但另一方面来讲,情感的过度凝聚与释放,大悲大喜的起起落落,对身心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扯的有点远了。结合这篇小说,感觉还能从中学到一点东西。

    从文字层面来讲作者的文字风格虽然对人的适应度有较高要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反而证明了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我相信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传达一种情感。如果能用简单的文字传达复杂的感情,自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可感情是复杂的,很多时候也许只能用复杂的文字传递复杂的感情吧。姑且这样去理解了。

    从作品内容上讲。没有类似的经历,很难创作出这样的小说。作者在建国前就已经加入地下党,完整的经历了共和国成长的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对比一下作者的履历和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发展路径,不难从中找到作者的影子。这也更加印证了那句古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躲在房间里空谈艺术永远是不行的。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总是要需要走出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祭奠青春和梦想——《笑的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yl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