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个章节,我更愿意先问自己:教师这个职业的存在价值是什么?是实现桃李满天下? 是捧回来一张张的荣誉吗?是看到学生有所进步的满足吗?……我想这些都是,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讲课不是为了获奖,教书不是为了艺术,仅仅是把深奥的知识用最简单的语言呈现出来,又把最简单的语言赋予了诗意,这或许就是教会给学生的一门技能吧。每次上课,都接近了下课,每学期的开始,都是一次知识的轮回。渐渐的,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的,从青涩到圆滑。不变的,就是老师的那个知识传承,一代代,走下去。在存在价值的实现中,幸福感也在逐渐产生。
什么是幸福感?陶新华教授指出幸福感是一种在情感体验愉快和认知评价满意时产生的感觉,幸福的产生是伴随着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这节题目是播种幸福,即我们教师不光要关注孩子今天走的快不快,还要关注孩子明天走的远不远,更要关注孩子每天过的好不好,这就是我们职业价值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应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教师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那么如何获得幸福感呢?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的公式:幸福=遗传+生活环境+个体可控行为。
第一,训练自己将看问题的角度聚焦在积极方面,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乐观心态。比如写感恩心,为帮助自己但还没有表达过感谢的人写一封感恩信,就可以提升幸福感。再如每天三件不错的事情,写下来,也能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更多的幸福感。
第二,在工作或生活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很容易见功效,成功的体验则是幸福催化剂,若再把这种收获和经验与他人分享,更显其神奇疗效,疗愈不必要的伤痛和悲哀,促进幸福的血液循环。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人、同事、师生关系等。卡耐基曾说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一。是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
第四,要理解为了工作和学习而付出努力的意义和目标价值。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引领,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的意义。
第五,分享成就感,叙说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故事。向他人分享自己成熟的做法,最容易获得幸福感,是因为期间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有了成就感,成就感对人幸福感的影响力最大,也是幸福感得以持久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