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小主文学院系列文《南方·北方》第二组星海月浅&庆水,相约每周一篇,今天是第三篇。
这一节继续聊聊关于住的话题。由住进而了解当地的"住"文化,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星海月浅图无论经过多少年,说起家乡,脑海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坐在炕头的爷爷奶奶的笑容。
那笑容,印刻在脑海中,从来不曾刻意记住,却也从来未曾淡忘。
五间正房,爷爷奶奶住东边的三间,爸爸妈妈住西边的两间,家乡有习俗东为上。
其实也不难理解,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老人住东边理所当然。
记得那时候爸爸妈妈住着的那两间叫"小正房",顾名思义吧!爷爷奶奶住三间当然是大的,爸爸妈妈住两间,顺理成章叫"小正房"。
爸爸妈妈的婚姻在"小正房"里修成正果,我如期来临。
作为长子长孙,爷爷奶奶给予万般宠爱。妈妈就没有那么幸运,按照传统习俗,孩子成家后就要分家。
分家就是离开大人,另立锅灶,独自生活。爸爸在省城工作,只有假期才能回去。妈妈一个人在家乡带着我。
记忆中有一个特别难忘的画面:妈妈左手端着一个大碗倒坐在小正房的门槛上,又粗又黑的长辫子挂在胸前,右手的筷子正往嘴里送饭。
妈妈告诉我说奶奶分家的时候只给分了一个面盆,两双筷子,两个碗,还有很少的白面。
妈妈还说爷爷一个人劳动,供着三个秃小子上学挺不容易的。
第一年分出来的时候,怕粮食不够吃,妈妈蒸馍馍的时候就混进白面里一把糠。
后来听妈妈说:我印象中妈妈倒坐门槛的那次,碗里端着的就是混有米糠的馍馍。
我问妈妈那好吃吗?妈妈说肯定没有白面馍馍好吃,因为糠是粗的,吃到嗓子眼儿里拉嗓子。
不过妈妈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每到夏季,村边的小河里经常发洪水,上游村子里的小树,盆,椅子,木凳,还有猪,羊,狗,鸡,鸭等家饲动物通过洪水冲到下游,妈妈和村子里的男人一样卷起裤腿下河去捞这些东西。
每每不会空手而归。但力气没有男人大,担心被重物拽走,只捞些小的,轻的。
收获最多的是木材。妈妈把捞下的木材用斧头劈开,整齐的摆在屋檐下。
同在屋檐下摆放着的还有玉米棒,玉米脱粒后压成玉米面,蒸窝窝头。玉米棒晒干了,也可以烧火做饭。
妈妈精打细算,爸爸又挣着工资,虽然那时候工资不高,一个人在外地开销很大,但也略有一些盈余,可以补贴家用。
爸爸有三个兄弟。爸爸是长子,紧接着爸爸婚后不久,二叔与三叔相继成家。
二婶是东北姑娘,与二叔在一个厂工作;三婶是老师,是三叔的同学。二叔与三叔都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他们才回家乡来。
每每回到家乡来的时候,奶奶就会给他们做好多好吃的。一年四季不在跟前,二媳妇和三媳妇儿相对还是更被奶奶照顾一些。
不过三个媳妇关系倒是挺好的。那时候刚开始兴自行车,他们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转过来转过去,嘻嘻哈哈的一大家子很开心,很热闹。
再后来妈妈也跟着爸爸去省城当了教师。张家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城市工作,爷爷奶奶在村里确实风光。
去年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曾经回到家乡。家乡的老宅虽然不见了,但是还有本家叔叔家可以住,我们晚上住在叔叔家,白天到原平附近的旅游景点转转,下面是两个景点的情况。
1.武举府螭吻
网图侵删原平市的同川,盛产同川梨,皮薄水大果肉甜,行销全国各地。
同川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东阎庄,这个村里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武举府,现已成为整个原平乡村民居的经典。
它正房上的螭吻很不一般。除了个头大、数量多,还有从里面伸出来的铁蒺藜更为奇特。
龙的图腾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一。龙在封建社会里是皇权的象征,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
古话说龙生九子,各个奇形怪状,各个都非常有本事。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老小是螭吻,喜欢吞云吐雾,可以兴雨灭火。常常被安放在屋顶正脊的两端,两只螭吻分别咬住两头,遥遥相对。
宋元以来山西琉璃烧造业的兴盛,琉璃螭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祠庙殿堂之上,有的传到了今天。
在古代建筑中,螭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是屋顶正脊和垂脊之间的重要部分,从而使屋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
北宋吴楚原在《青箱杂记》中说,“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意思是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螭吻),能避火灾。
东阎庄武举府螭吻上的铁蒺藜,不仅仅具有姿态风流的美感,而且起着避雷针的防范作用。
2.惠济寺斗拱
网图侵删原平首个国保文物——练家岗惠济寺时,距离原平县城有10公里,进入寺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正殿前檐的斗拱。
惠济寺始建于唐朝,后世历代多次修葺,仍然保持唐宋建筑的风格。比如,斗拱的稳固和粗大,给人以视觉上的壮观气势。
对于“斗拱”,有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由它托举起的飞檐廊阁,却在中国惊艳千年、家喻户晓。
说得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它们合在一起就叫斗拱。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斗拱的雏形。斗拱藏在华丽的屋檐下,默默无语。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
因为斗拱的存在,古典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美得不得了。
后来这个技术发展到民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老百姓常说“墙倒屋不塌”,说的就是斗拱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斗拱是位于柱与梁之间的,屋顶的重量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台基,因而斗拱具有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是屋顶和屋身之间的过渡。也正因为斗拱可以减轻负重,所以沉重的屋面才得以更长地伸出屋檐,让房屋外表看上去更加壮观,使柱子、门窗能够防雨、防潮。
斗拱还能够抗震,当房屋遭受地震破坏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够承受,建筑体松而不散,化解地震冲击,从而避免倒塌。
明清时期,斗拱更多的是用来装饰,因繁复和精细而成为艺术品。
原平还有很多的古建筑。比方:古长城,郭阳文庙大成殿,朱氏牌楼等等,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顾得上每个地方都去。
老人们年龄已老,转得时间长了,怕他们身体受不了;年轻人见过各种世面,家乡的建筑比起他们眼中的世界来说,必定是小了许多,转多了嘴里一个劲儿地叨叨,累啦!
所以索性转了两个主要景点后就各自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相约老人们身体允许的话,我们来年再一起回家,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也再看看家乡的景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