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章精选简友广场
一本未曾出版的关于一条河流与堰渠的书,现摘录一段发表,亦可了解咱

一本未曾出版的关于一条河流与堰渠的书,现摘录一段发表,亦可了解咱

作者: 天润麓林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22:52 被阅读0次
    河中水坝

      (三)农业与水利的历史渊源

      由于米仓古道的开辟,人流南来北往,使冷水河步入了空前的繁荣。山道上客商的频繁往来,各行各业的兴起,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山岰间大批的肥田沃土,被开垦了出来。有了土地就必须有堰渠,冷水河及其支流的很多地方筑堰建渠是很容易的。于是几家人或几十家人一商量,找个合适地方,合起来筑一道土石堰,灌溉几十亩或者几百亩的农田不成问题。有水的田地就会有收获。于是平展的土地种上了水稻、小麦等粮食;山坡上种植着玉米、薯类,还有桑、麻,山林里放牧着成群的牛羊;圈舍里畜养着猪仔。人们唱着山歌,吼着号子。农闲时翘着二郎腿,坐在斜阳下的院子里,喝着自采的老荫茶,噀着自酿的包谷酒,幸福的惬意充漾在人间。但这一幅景象,已经在米仓古道开辟后的数千年之后了。随着农耕文明的粗浅尝试,汉中这样一个得天时、地利之厚的鱼米之乡,在人们的辛勤操作下,农业获得长足发展。据考证:汉中的农业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雏形。人们利用简单的农具,开始尝试从泥巴里种植吃的东西。但这才是刚刚开始。随着岁月的更替,粮食的种植越来越成熟。再加上会炼铜了,会冶铁了,有了铜、铁就很容易地打造工具了,农业就更好发展了。这个过程又经过了若干年,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到了商、周时期,农业正二八经成了吃饭的家当,那不用说了。殷纣王朝时期就有酒了,得多少粮食来酿它啊!春秋战国时候不太清楚,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汉中已成了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地。当时的西汉政权尤其重视农业,出台了很多奖励政策,有点像现在的招商引资。其实早在刘邦从汉中起事的时候,他带领一帮人在前面耍枪弄棒地争夺江山,丞相萧何就在后面踏踏实实为他筹集粮草,很有一部分粮草就是从汉中弄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去。为了搞粮,那时的萧丞相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就亲自抓水。修山河堰,修流珠堰(还有鹿头堰等)。当时汉代在汉中的三大堰渠,只有城固的五门堰是后来的王莽所修,可见萧何对农业是如何的关注。到了汉朝末期的三国时代,前有张鲁,试验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教合一的“五斗米教”,兴农劝桑;后有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上伐魏,复兴汉室,汉中是他的屯兵积粮之所。他让军士一边练兵,一边垦荒种田,积聚粮草,那时叫屯田。并筑堰引渠,发展农业。也认真地整修了山河堰,制定了农田放水制度,在成都的都江堰还设置“堰官”,专管农业用水。并把这套制度推广到全国。

      盛唐对农业也是重视的,但汉中没有多出名。只是后来那个唐德宗因“安史之乱”到汉中来避难,觉得汉中真好,就把汉中改成了兴元府。农业方面推广搞“畬田”,也就是放火烧坡,然后开荒种粮。今年烧这一片,开了田,垦成地,凭借烧过的草木形成的肥力,种上两年;明年又烧一片。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

      不过唐代大力推广了小麦。地方官员们闻风而动,见关中一带种的小麦还好,就引入汉中来,但收效不大。

    山间收割后的稻田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宋朝是民富国弱的朝代,汉中偏安一方,却占了大便宜,农业经济得到大发展。据当时的报表,汉中的农业经济在川峡四路中仅次于成都府路。汉中还是当时全国的四大商业中心之一。尤其在北宋时代,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社会持续稳定,人们休养生息,汉中则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时的北宋历届领导,以大抓农业,大力恢复、兴修水利为主要政绩。各地方官员也上行下效,重视农桑,茶叶,对水利工程修新维旧,肯下力气。当时的兴元知府许逊,主持重修了山河堰,“堰成,岁谷大丰”。还有大画家文同,他在担任洋州知州和汉中知府时,不仅画竹“胸有成竹”,对农业也是开堰兴渠,养蚕植桑,以兴农为官之本。汉中沿江两岸,以广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成习惯,平川州县,水稻田一望无际,“展开步障繁华地,画出棋坪早稻田”。南宋时的黄裳曾写有《汉中行》:“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濛濛;七月八月摆桠红,一家往往收千钟。”大诗人陆游也曾赞不绝口:“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是一种怎样的繁荣气象啊!那时的天老爷也争气,气候也好,日照也长(这是现在一个大科学家竺可桢测算出来的),粮食收成格外的好。汉中人不仅种水稻成了习惯,而且吃米饭也成了习惯。吃着吃着还变花样,汉中特色小吃——面皮就是这样吃出来的。

      但好景不长。天时、地利争气,可人不和。汉中成了抗金前线,老百姓人心惶惶,提心吊胆,谁还一门心思去种粮?尽管那时有吴玠、吴璘拼死杀贼,在秦岭一线据关固守,力保一方平安。战争间隙,吴氏两位将军还抽出兵员大力复耕土地,以作军粮。当时还有兴元知府杨政,辖守汉中的十八年间,勤政为民,倡修渠堰,兴农耕,促粮丰。但毕竟不及太平盛世,粮食收成好上几年,又坏上几年。再加上金兵骚扰,大不如前了。

      可在那个年代,汉中的小麦种植得到了广泛推广。南宋抗金的军队长期驻扎在汉中,这些北方来的军人吃不惯大米,嫌那小小的米粒在碗里,筷子扒来扒去,碰得叮噹响,老是进不了嘴里去,没得面食来得干脆。而且面粉还能作成干粮带在身上,随时都能吃。有需求就有供给,于是大种小麦以供军粮。小麦种得遍地都是。还搞起了稻麦两熟,麦收了再种水稻,收益成倍提高。可见市场经济就是比计划经济强一些。

    干净的河、沙

      之后进入元朝。元代立国时间不及汉唐和宋朝,但重视农业毫不逊色。从皇帝老儿到下面各级官吏,把农业抓得很紧。诏令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还在朝内设了督水监,各地设河渠司。主抓修河筑堰。当时兴元路经略使郝天举到南郑巡查,正在插秧季节,见濂水河边的大片农田却没见栽上秧苗,一问,说是没水,再问,说是没渠。渠到哪去了?往年还是有渠的。现在堰渠已年久失修,引不上水了。这位郑大人一听,现场一勘察,立马下令修复流珠古堰,花了两年时间,引水六十里,灌田上万亩。还有城固的县长(令)蒲庸,也倡修了五门堰。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汉中,一见其地水网遍布,农业发达,不禁大加赞叹。说这地方产一种怪东西,味辛辣,不好吃,可人们都爱吃。能驱风散寒,镇痛止呕,被卖到北地,获利无数,特别吃香。这东西就是生姜,他把这东西写进了游记里。

      及至到了明、清时期。明洪武年间刚开国,汉中大旱,河溪干涸,再加上地方豪强苛捐杂税,农民种田无望,纷纷上山做强盗,当土匪。当不了土匪的,也钻了山,到深山老林里去避祸。再加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在川、陕一带施虐,好在汉中周遭有的是深山密林,人们进了深山,相反倒是虎、豹、豺狼下了平川。因为大片土地荒芜,灌木、杂树莽莽苍苍,老虎豹子横行无忌。后来官员到处招谕,奖励耕垦,才慢慢恢复,汉中土地上又有了兴旺气象。

      之后到了清代。连年的战争,土匪横行,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田地荒芜,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幸而经过长时间波折之后,又开始恢复。川陕地区,特别是陕南,招俫流民开垦荒地,奖励农民承租土地,“客民给钱数串,即可租住数沟、数岭”。汉水上游,秦巴山间山区,“江、广、黔、川、陕无业者,纷至沓来,侨寓其中数百万计,垦种荒地,架屋数椽,即可安身”。特别乾隆时期,湖、广、贵、豫客民大量涌入,简称“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原始森林被开发,山沟、山湾到处都是水田,到处都在筑堰,修渠,无数古堰被整修。山河堰仍是汉中最大的堰渠。此外五门堰、百丈堰、杨填堰、高堰、盘蛇堰等均得以修复。水稻产量年年攀升,汉中又成为西北地区水稻、茶叶等主产地之一。历经数十年,社会才开始稳定,清代所谓的“乾隆盛世”渐趋显现。

      那个时代汉中的农业得到了发展。水田遍布,草长莺飞。玉米、马铃薯、甘薯等新产品已相继引入汉中,老百姓叫苞谷、洋芋、红苕。尤其是苞谷,又好种又耐旱,产量还高,营养又好。人吃了还经饱。即能酿酒,还能喂猪。当然洋芋、红苕也很受欢迎。

    山间小溪

      之所以费尽心气写了这么多,是因为水利和农业息息相关。水利在当时主要还是为农业服务的。汉中就是因为有一条汉江,有了汉江的诸多支流,有了水。到处都是水汪汪的。以致汉中的人也长得水汪汪的。站在汉中街头一看,满眼都是水灵灵的姑娘。汉中是有名的美女之城啊。

      丰富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汉中成了鱼米之乡,生物宝库。提供的粮食运往西安的帝都之地。不只粮食,还有瓜果。还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蚕丝、茶叶、生漆、松香、棕片、苎麻……  还有药材,秦巴山间的生物宝库,使得帝都之城的王侯将相们得以相安相乐,得以专谋治国安邦之大事而不愁稻粱。

      与汉水流域的所有支流一样,冷水河的水从远古流到今天。在它53公里的流程上,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的蒙昧期到文明觉醒期,充分展示着他们的聪明和智慧,以勤劳的双手改造着它,使它为人类发挥着作用。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这个世界,就这样,一道道堰渠载着河水,向两岸的陇亩浇灌着农桑。直到后来出现了今天我们要大书特书的冷惠渠。(待续

    水塘水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未曾出版的关于一条河流与堰渠的书,现摘录一段发表,亦可了解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ed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