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清楚自己想干嘛后,尽情享受阅读吧!

清楚自己想干嘛后,尽情享受阅读吧!

作者: 晓彬的从教之路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9:22 被阅读0次

    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在上大学前都处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成型的时代下。虽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现在那么便利,但在阅读上,那时更多的是沉浸式深度思考的阅读。

    然而,说到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那是上大学后的事。毕竟已不再需要为了考试而阅读或写作。如果说上大学前的阅读是在池塘边闲逛的话,那么上大学后就是面对着一片汪洋大海,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学图书馆时的感觉。

    第一个问题是:从何读起?回忆起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红楼梦》时推荐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的节目,于是我把他研究红楼梦的几本书都看完了,感觉就像在看侦探小说。

    后来才知道他也写了不少生活体会的文章。从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慈祥的老爷爷,文字通俗易懂。哪怕只是生活中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他也能从中悟出一些人生哲理。可以这么说,我最初写作模仿的对象就是刘心武老师。

    于是,散文就成了大学最初读得比较多的文体。然而大学那时的阅读,可以说是漫无目的的,往往是从一本书里知道了另一位作者,例如我从梁文道的散文集《我执》,中知道了日本动漫家新海诚。在书中漫游,就像探险一般刺激。

    到了大三那年,读了不少杂文,有来自韩寒的、梁文道以及冉云飞等等,也渐渐模仿着写了一些杂文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而在读杂文的过程中,我第一次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名字。

    那是在冉云飞老师的其中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希望能有更多李镇西这样的老师」。于是,引起我的好奇心,通过电商网站,在2009年11月16日,我如愿拿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两本书:《爱心与教育》和《给新教师的建议》。

    那段时间正逢外国语学院专业分方向,一个是师范方向,另一个是通用方向。结果是,学院里几乎所有的男生都选择了通用方向,而我所在的班级就只有我一个男生选择了师范方向。在那之前,我已不断拷问自己,究竟自己想做什么,以及可以做点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谋生或养家糊口,那么干什么基本上都是没区别的。

    在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两本著作后,让我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和我过去所遇见的老师「不一样」,而这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教育不仅限于教学,一个老师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在现行的对教师的单一评价标准的大环境下,分数说了算,学生考试分数拿得出手了,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了。然而,这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已。

    而李老师的教育,是把童话带到了现实世界,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即培养一个个正直善良的未来中国公民。而这也成为了我从教的初心,今年是我从教的第八年,这一初心依旧没变。

    回想从教之初,一腔热血,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开始每天写教学随笔。然而因为缺乏经验,不管是在教学、班级管理、还是与学生相处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也因此屡屡碰壁。幸好平常有阅读的习惯,于是,在站上讲台后,我在书籍的海洋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我首要解决的是课堂纪律问题。由于我很喜欢和青少年交流,从教之初和学生走得非常近。然而我却无法平衡好课上和课下与学生的关系,课堂纪律无法把控。而碰巧在那段时间还读到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系列书籍,里面提到了和李镇西老师截然不同的观点,就像两股思潮在脑海中盘旋,让当时的我一度陷入了困惑之中。

    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一边思考。后来也想通了,那就是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经比过去要快得多了,以至于我们如今所接触的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哪怕只隔了三年,感觉就像隔了一代人。也就是说,有些经验,照搬着拿过来,是用不上的,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的成长背景已经变了。

    得益于我是个英语老师,于是除了用中文关键字搜寻有关课堂纪律管理的书籍外,还通过英文关键字搜寻国外的书籍。毕竟青少年的课堂纪律问题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共性。

    经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后,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我需要的东西,书名是 Setting Limits in the Classroom 第三版,作者是Robert J. Mackenzie,他的研究方向是课堂纪律管理和青少年行为习惯培养。这两年每次重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在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英语专业,因为这本书并没有中文版,然而正是这本书让我在课堂纪律管理上开窍了。

    全书共十九章,作者用了六章就将理论讲解清楚。而书中的第五章,有段话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像雷一样劈中了我,下面我把它翻译成中文。

    「在我们怎么向未成年人教授规则上,皮亚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示。我们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教授规则:1. 通过口头语言;2. 通过行动。两种方法都能教授规则,但语言是抽象的,只有我们的行动是具体的。不是语言,而是行动,才能定义我们的规则。」

    这段话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原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并不是通过听觉来学习课堂纪律的,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生说不听,一些小毛病总是一犯再犯,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用一种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来学习规则以及纪律。

    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实践,一直到了工作的第四年的第二个学期以后,我再也没有为课堂纪律问题而烦恼过了。并且不管是在自己做班主任所带的班还是其他班级,上课时的课堂纪律情况都在可控范围内。

    做了班主任之后,自然还要面临另一个挑战,那就是班上的「后进生」,或「问题生」。因为这部分学生虽然只占班级总人数的10%左右,但班级管理上的90%的问题都可能是由他们引起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教第三年,第一次从初一开始做一个班的班主任,内心自然是激动的,毕竟终于可以亲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带一个班级了。然而就在开学一个月后我就被班上几个学生弄得身心俱疲,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现在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办法而已。

    于是,我进行了关于「后进生」与「问题生」的主题阅读。最后,我在书里遇到了王晓春老师,他写了一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在这本书里,王老师把问题生分门别类,运用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思维层面上的。遇到问题生违纪的时候首先问「为什么」,如果没有答案,那么先不急着处理,了解清楚后再「对症下药」,这样可以少做很多无用功。

    那段时间王老师还在 K12 论坛上和老师们互动,我也大胆地将自己的学生案例发上去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时不时也会让我有些新的体会。如果不是主动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以及网上和老师们互动,恐怕我也不会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优秀的、喜欢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就是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个曾经在初一的时候天天和我「作对」的学生,现在毕业了,我成为了他的「哥们」。如今面对着「后进生」,自信心也强了很多。

    直到最近一年,我的阅读之旅依旧没有停下来。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的孩子出生了。作为新手爸爸,在照顾新生儿的知识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的。然而有着过去的经历,我又做了一次主题阅读,找到了育儿界的权威书籍《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以及一些权威机构例如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卫生署、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指南。

    这样就能与世界最新的研究接轨,从中也发现不少我们过去很多认为是对的照顾婴幼儿的方式,早已过时甚至被世界权威组织所淘汰了。如果不是主动阅读了解,恐怕会踩到不少坑。

    而在可预料的将来,我也将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过去一年里也读了一些与青少年沟通的书籍,而且因为我是老师,也可以在实践中印证是否适用。这里我提下最近读的三本书。

    第一本是《教师效能训练》,在这本书里,提到了「积极聆听」的技巧,即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当自己拿捏不准对方的真实想法时,就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让对方确认一下,然后再进一步沟通,这种方式在我过去一个学期和学生相处的时候确实避免了不少误会。

    第二本是《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通过十个步骤,最终达到让孩子们听懂我们的话以及友好沟通的目的。

    第三本是《养育男孩》,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男孩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 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第二阶段是 6-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第三阶段是从 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

    这三个阶段对我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父亲,我在孩子13岁之前都应该更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并且要引导他挑选自己的「偶像」,而这,是为了第三阶段做准备的。因为这时候他将需要一个父亲以外的男人作为引导。

    有意思的是,14岁碰巧就是孩子该上初中的年纪,也就是说,如果班主任是男的,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男人极有可能就是班主任。而经过这一思考,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因为,我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我的学生,尤其是男生们。

    关于阅读的经历还有很多,例如倪匡老爷爷写的杂文,比他的小说要精彩得多,以后有机会再细讲。而阅读带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三观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思维方式的升级。

    在将来,我的阅读之旅还会继续下去,而重要的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当然,做到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干嘛,这样自然就会知道要读什么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楚自己想干嘛后,尽情享受阅读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f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