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諵譁-大宗师(4)

庄子諵譁-大宗师(4)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18:25 被阅读0次

话说人的一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池子里泉水干了,鱼没有水就跳到陆地上来,结果一堆鱼碰在一起,“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口里都出白沫水泡,彼此以水沫维持一点点残命,不然没有水,鱼就死了。鱼愿意这样吗?鱼绝对不想这样!所以下面一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鱼情愿在江海里自由自在,那是它本身生命的天地,靠人家的滋养,永远是靠不住。

在江湖里头怎么相忘呢?忘记了有江有湖,忘记了有外力的管束,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像我们的人生,所有的人都是离了水的鱼,都是靠一点口水来滋养生命;只有真得道的人,才是江湖里的鱼,才是“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与其恭维尧舜,又批评夏桀,还不如化掉是非善恶。是非太明并不是好事,善恶太分明,学问太好,知识太渊博,都是自找麻烦,人生是非常痛苦的,“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善也不作,恶也不作。当然你说善不作,那就作恶吧!既然善都不作了,当然更不作恶,而是善恶两忘而化其道。人生能够把是非善恶毁誉化掉,自己就可以相忘于江湖,相忘于天地,连生死都可以相忘了。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块载我以形”,大块是庄子提出来的名称,大块就叫做宇宙,就是这个地球,这个天地;天地给我一个形体,给我一个人形。但是这个天地很公平,给你一个生命,“劳我以生”,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给你生命就要你忙忙碌碌,不忙忙碌碌的话,不叫生命。

“大块载我以形”,这个土地对我们的恩惠非常好,没有办法还报,所以老子叫我们效法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人为什么效法天地?你看大地生长了万物,它只有付出,一点也不求报酬,我们还给它的是什么呢?最脏的都还给它,它也不生气,最后人们死了,一堆臭水、臭骨头,还要埋在土地里头,它也照样地收回去。所以人的道德修养,要效法天地那么伟大,只有付出,没有收回,这就是道。

“大块载我以形”,就是形容土地,一切的一切都照样负担着,一点也都不埋怨。但是天地很公平,“劳我以生”,让我们一生劳劳苦苦:“佚我以老”,老年是应该的,人有生就有老,老是给人休息耶!“息我以死”,就是给你一个长假,完全退休。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阶段,在老庄的道家是顺其自然,生命活到一个阶段,很自然地死了回去休息。

下面重要的结论。“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个人真认清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生命活着的方式,才知道应该怎么样活着,这是一个大学问。所以说,善于生活的,才善于死亡,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

(泉水干枯了,鱼儿一同困在陆地上,它们互相吐着湿气滋润着对方,又用唾液沾湿彼此的身体,与此相比,它们宁愿回到江湖中,把彼此都忘掉。与其赞美尧而非难桀,不如把两人的善恶是非都忘掉,而同化于大道之中。

天地赋予我形体以使我有所寄托,给我生命以使我勤劳,又用衰老让我安逸,最后又用死亡让我安息。所以说把生存看作是好事的,也必然把死亡看作是好事。)

庄子的比喻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就是贪欲、贪心。也就是执著,抓得很牢;人的生命当中,一切都想抓得很牢,其实永远不可能。因为人要把握牢,“藏舟于壑”,怕船被风浪吹坏了,就把这个船抬起来藏到山谷里。“藏山于泽”,把山藏在哪里?只好藏在海洋里!泽就代表了海洋,“谓之固矣”;以我们人的观念看起来,这是牢固得很,这样就太可靠了。把船藏到山里,把山摆到太平洋里,这还有什么问题!他说,自己认为藏得很好,可是不知道“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半夜三更,有个气力很大的人,把太平洋同这个山都背走了。“昧者不知也”,可是一般人不晓得,以为自己坐在地球上很稳当,没有动。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我们藏大大小小的东西,都想找到恰当的地方藏好,“犹有所遯”, “遯”就是跑掉的“遁”。天下事真藏得好吗?真能把握得牢吗?不可能!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藏在什么地方最好?就藏在本位上;把天下藏在天下,这就没有一点问题了。一杯水藏在哪里?最好倒在水里,这样藏最好,就是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那就永远逃不掉了。“是恒物之大情也”,也就是物理自然的道理;所以叫人一切归之于自然,还到本位去,该如何便如何。如果想用私心,用个人的小观念,企图把它抓住,结果就愈抓愈抓不住了。

修道 传道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这个就是道家的思想。我们人,最高兴的是有了这个生命;所谓生命,也就是有了这个肉体,这是人的错误认识。生命不是肉体,肉体只是个机械,是生命通过它用一用的,等于这个电灯一样。真的生命那个道不懂,所谓“犯人之形”,我们犯了错误,得了个人形,结果忙死了,一天到晚为它忙,“而犹喜之”,还对这个身体保护喜爱得不得了。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实像人体这么样一个生命,是宇宙造化里的万化,是千万亿变化中之一而已,没有什么太可贵的。

但是这个生命的根本,宇宙的那个道,生生不已,万有变化无穷无尽,永远变不完。可是,我们却把人的这个形体看得那么牢,希望永远不变。我们如果认识了这个真生命,知道真生命不是这个身体,那就真得道了,“其为乐可胜计邪”,那个快乐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认这一个肉体,他要得生命那个真谛,得了真谛则“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他同万化并存,那样就跑不掉了,永远存在,这个也就是得了道。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得了道的人,无论寿命长短,怎么生,怎么死,都无所谓;这是天地自然之理,等于早晚的变化。“人犹效之”,所以人要效法。那么这一种得道的人,“又况万物之所系”,这个就是道体,形而上道的根本。万物都靠这一个道,靠这个功能变化出来。“而一化之所待乎!”万物的万种变化,就是“一化”,最后的功能只是一个,这一个就是道;也就是说本体只有一个。

(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大泽中,称得上很牢靠了!然而夜半之时,倘若有造化的大力士把它们背走,愚昧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把小的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面,可以说是很合适了,但还是有所亡失。如果把天下隐藏在天下之中是不会亡失的,这是万物普遍的至理。人们一旦获得人的形体就欣然自喜。如果知道人的形体千变万化而没有穷尽,那么这种欣喜岂可数得清呢?所以圣人游心于不会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乐观安顺地对待和处理生老病死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何况对于万物的根源和一切变化所依赖的大道呢!)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道是“有情”的,这个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有境界的情;“有信”,有征候的,有他的境界,做一步工夫,明白一步,就有一步的象征出来。但是“无为”,你愈去做工夫,离开道愈远;愈是心境清净,愈空灵,就是愈接近无为。虽然是无为的,又是“无形”的,如果说无为无形是空的,看不见,可是你真能够心性修养到看不见的话,空就有空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征候,一步一步的工夫。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既然可传,为什么不可以受啊?道当然可传!代代相传承是有的,但是不要有一个得道的观念;有了道的观念,那已经错了。所谓不可受,理由是有老师传我道这一念,已经违反了无为的观念,违反了无形的观念,所以叫做“可传而不可受”。什么又是“可得而不可见”呢?得到道了,因为是无形无为的嘛,当然不可见。

道,为什么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呢?因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明白告诉你,道在你自己那里,自己本来有的根。“自古以固存”。永远存在的,没有天地以前已经存在了,天地宇宙毁灭了以后,还是存在,因为它自本自根固存的。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神鬼”就是鬼得到一点灵光就变灵了,变成灵鬼了;神帝,这个帝得了道才可以做帝,所以这个道“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极这个名称,也非孔子所创,也非庄子所创,而是上古留下这么一个名词。这个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就有那么一个东西,名称叫太极。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自己没有认为自己高。“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六极”就是六合,指空间东南西北上下。中国过去对于宇宙只用六合来形容。在六极之下,有形的宇宙下面,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天地还没有之前,道已经是永远长存的了;“长于上古而不老”,这个上古是无始以来,非常非常古老。但是,道无所谓老。

(大道是真实而有信验的,没有主观的作为,也不留下任何的形迹;它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可以心得而不能目见;它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根,在没有天地以前,就一直存在着;是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是它产生了天和地;它在混沌之气之前就存在而称不上高远,它在天地四方之下还不算深邃,它早于天地之前就存在还不算久长,它比上古时间还长远而不算老。)

():内容来自另一本参考书

相关文章

  • 庄子諵譁-大宗师(1)

    大宗师第六 《大宗师》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讲,人由出世的修养而超凡入圣,完全解脱,等于是《庄子》前三篇的总论。一...

  • 庄子諵譁-大宗师(2)

    用兵的原则 《大宗师》是讲先有出世的成就,就是所谓得道了,内圣成功了,内圣以后外王。并不是说得道的人同这个世界没有...

  • 读庄子諵譁

    欲得不得。欲失不失。得失之妙,何以参透。方知我心空,而世人心不满,他心必扰我心,如我心尽色,五彩之妙,而世心空无只...

  • 庄子諵譁-齐物论(4)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

  • 庄子諵譁-逍遥游(4)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

  • 庄子諵譁-人世间(4)

    太子的老师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

  • 庄子諵譁-德充符(4)

    内在与外在 跂支离无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跂这...

  • 唯道集虚:从驱逐烦恼到充盈活力

    ——读《傅佩荣讲庄子》 南怀瑾在《庄子諵譁》说,人在烦恼中最好读《庄子》,可以寻得解脱,傅佩荣亦以此切入,解说《庄...

  • 【南怀瑾老师】话说人的一生

    话说人的一生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这几句话...

  • 【南怀瑾老师】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諵譁-大宗师(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ks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