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电影《绿皮书》颇受关注,然而在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其热度一无所知,因此有幸在一种不抱预设的状态下观影。
不考虑电影借鉴的真实故事及其他因素,用一句话来评价电影本身——非常温馨的感染力。
同样的种族主题作品,也许没有Get Out的烧脑,深刻象征以及感官刺激,也没有12 Years a Slave的历史冲击,但是诙谐轻松的旋律和公路元素的加入使它更显亲民,苦乐交织,在让观众陷入辛酸时适时将其拔出来,甚至在圣诞节观看也十分合适。
(以下含剧透)
绿皮书,一本黑人旅行指南,象征着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黑人群体人权的受限,黑人生活的困乏艰难和缺少尊严,作为线索物品贯穿了整部电影。故事的主线十分明确,一个白人对有色人种态度的转变,一个黑人为改变种族歧现象视作出的努力,以及两人逐渐加深的相互理解。
Tony,一个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意大利裔普通白人,善良没文化,大大咧咧,关爱家庭和妻子,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毫不含糊,唯二的缺点就是急躁鲁莽和歧视有色人种。
在电影的开始,Tony的种族歧视表现的淋漓尽致,把黑人搬运工用过的玻璃杯丢进垃圾桶,发现教授是黑人时表现出的惊讶,拒绝给教授搬箱子时的固执。然而在我看来,Tony的歧视心理并不十分纯粹,一方面受到父辈固化的种族歧视心理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妻子平等观念的熏陶,习惯性的表现出嫌弃厌恶,但潜意识中有着改变的根苗。
也许是音乐的感染力,Tony第一次听到教授演奏钢琴后深受震动,同时撼动了他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于是有了写信给妻子中的“He doesn't play like a colored guy.He plays like Liberace but better”这样开始试图了解和改变态度的心情,又有了看到教授远望人群嬉闹一人饮酒醉的落寞之后的同情,以及因为音乐厅工作人员没有按合同给教授准备Steinway钢琴并且态度恶劣而暴打之的愤怒。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许都可以仅仅将此理解为Tony出于对音乐的崇敬而做出的举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路途上遇到的种种事情让他逐渐了解到这个他只知轻视而其他一无所知的群体在经受着怎样的不公。黑人专用的肮脏简陋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旅馆,酒馆里白人的欺凌,公共浴池里警察的侮辱,雨天公路上交警的刁难,伯明翰市政厅经理的蔑视。正如教授所说,"Rich white people pay me to play piano for them to make them feel cultured. But as soon as I step off the stage, I go right back to be just another nigger to them."也许Tony和教授过着不同阶层的生活,但看似养尊处优的教授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拥有,而为了生计奔波的Tony却有着教授终其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基本尊重和平等对待。
Dr.Shirley,傲娇自尊的音乐天才,表面高贵冷漠不食人间烟火,实则自尊掩饰落寞,渴望改变种族歧视现状和融入集体。教授可以选择驻守北方,给有钱的白人们演奏来维持自己尊贵的生活,但他选择南下,去了解在歧视最为严重地区的黑人同胞的生活,去为改变这种状况作出努力,去带来他的尊严和希望。教授的自尊让他懂得忍耐,忍耐种种非人待遇,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自己的权利,维护别人毫不在乎但自己看似生命的尊严。汽车半路抛锚停在一片黑人劳作的田地旁,平时轻易不下车的教授却在这次走了下来,与田地里衣衫褴褛的黑人农民静静对视,直到Tony修好车帮他打开车门请他入座。教授试图给他的同伴带来希望,让他们看到白人也可以给黑人打工,黑人也可以西装革履而且不是因为管家的身份。也许作为奋斗的少数人注定孤独,在白人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玩物,在黑人的圈子里他又格格不入,没有家人在身边,与所有人保持着距离。所以当Tony强迫他和自己分享炸鸡时他一脸嫌弃的快乐,看到Tony写的有模有样的信时的欣慰,在橘鸟酒吧与同胞一起演奏爵士时的兴奋自得,都令人在微笑时无比心疼。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是成年人的童话,温馨却不真实。的确,像小孩看到的结局都是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部电影的结局也是圣诞节遇到善良的交警,Tony一家热情欢迎教授的拜访。然而在我看来这是对人性善的期待,不论真实与否,总是满怀希望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