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02:人鬼世界的推此即彼

《中庸》02:人鬼世界的推此即彼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1-03 11:36 被阅读0次

    《中庸》02:人鬼世界的推此及彼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气独也。

    道神秘不可测而又须臾不可离,所以君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格外警惕谨慎,在他听不到的地方尤其心怀恐惧,由此推己及人,在人所不见、不闻之处尤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坚信隐藏的终将见于天日,细微的终将显于众人。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会格外谨慎于德性修养。

    学贵心悟,德贵慎独。关于“慎独”,《大学》也做过专门论述。

    《大学》论述“慎独”,是基于显明世界的。首先,君子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是绕不过的条目,而修身之要在“诚意”,“诚意”的本质是“毋自欺也”——不欺罔自己更不欺罔他人。从“诚意”的角度,也就是从内需的角度讲,君子“必慎其独”。其次,“诚于中”虽然不为人所见,但“诚于中”必然“形于外”,诚与不诚,诚于什么,在外人看来是一目了然的。小人闲居时的无所不至,见了君子后的“掩其不善”,在明白人看来就像是一场闹剧。所以,从“明明德”的角度,也就是从外用的角度讲,君子“必慎其独”。再次,“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慎独的好处是让人自然、安适、舒泰,无论从外在观感还是内在感受角度,君子都“必慎其独”。

    《中庸》论述“慎独”,显然更进了一步,加入了未知世界的元素,运用和发挥了《大学》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人的认知有边界的话,边界以内的是可见、可闻、可感知的确知世界,就像子贡讲的“夫子之文章”——有缘得见,可以参详。边界以外的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感知的未知世界,就像子贡讲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无缘穷究,不可揣度。

    面对确知世界,只需按照确知世界的规律行事即可。面对未知世界呢?

    未知世界无法“求真”,不能依凭“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种情况下,人所能依凭的恐怕只有“戒慎”“恐惧”了,最有利于自身、自心的做法便是向这个未知世界释放最大的善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收获善意。

    佛家也有类似的实践,比如“扫地不伤蝼蚁命,怜惜飞蛾纱罩灯”。实际上,这些实践也是“慎独”。扫地时,小心谨慎,因为可能自己一个不小心,便伤及了自己未见的蝼蚁之命。之所以要以纱罩灯,是恐惧自己点灯的举动,引发原本不可见的飞蛾的本能——扑火,导致飞蛾大量丧命。佛家实践“慎独”,也是从“戒慎”“恐惧”开始的,之所以“戒慎”“恐惧”,是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中庸》所实践的“慎独”,不仅仅出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所讲的“诚意”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推己及人、推此及彼。我看不见、听不到,是不是别人都看不见、听不到?看不见、听不到对自身、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是不是就不存在?看不到、听不到情况下为所欲为带来的后果是不是“我”所能承受的?符不符合内心所“诚”之意?此时、此刻地看不到,听不到是不是永远的不被看到和听到?此时、此刻的点滴、细微变化,假以时日会不会长大到人所共见的程度?

    既然道神秘不可测又须臾不可离,独处时的为所欲为是不是对人前所坚守、信奉的“道”的背离?

    孔子当年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要想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推此及彼,先要把自己在可见、可闻、可感知的确知世界的义务尽到位。对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感知的未知世界,心怀戒慎、敬畏,以善心、善念推己及人、推此及彼。

    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慎独”——面对世界推己及人、推此及彼的生存之道。慎独,是对已知世界的洞悉,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敬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02:人鬼世界的推此即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mh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