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下午3点45分,我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流沙河老人,在成都病逝,享年88岁。
知道流沙河这个名字,是曾经读过他的作品。高中毕业后,回农村务农,因为喜欢文学,在家庭经济很拮据的情况下,父亲答应给我订阅《诗刊》杂志一年。就是在这个刊物上,我曾经读过流沙河老人的作品。那时的《诗刊》还有“wenge”期间留下的痕迹,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就把那年订阅的《诗刊》全部当做“厕纸”用了,现在想起来,真的有点遗憾。
此后,陆续读书、看报,又多次地读到过流沙河老人的诗作,尤其是他写的《理想》:“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最近读报,又看到了流沙河老人的几则花絮,得以管窥先生的为人与为文。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生于1931年,出生地是成都,故乡则是四川金堂。这个名字是他父亲给他起的,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诗歌等,他用的笔名叫“流沙”,这个名字取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950年左右,余勋坦在阅读抗日战争时期的刊物时,发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诗人也叫“流沙”,他觉得人家是前辈,自己再用这个名字就不尊重了,于是,他便在流沙后边加上一个“河”,从此,就用“流沙河”作为自己的笔名。
由于流沙河这个名字太过响亮,结果,在办理身份证时,余勋坦的真名反倒没有了,身份证上也是“流沙河”。他曾经向人抱怨说,这一辈子就弄得这样糊里糊涂了,这件事情是我终生的遗憾,因为,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咋取了这么个名字,我总是不好意思解释。恐怕只有死了以后,到阎王爷那里去重新交代,免得阴间的祖先不认我这个余家后代。
流沙河在1985年曾经被选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副主席就是个虚名,甚至对于社会上称呼他为“著名诗人”很是反感,他曾对亲属说,我很讨厌“著名诗人”这个称呼,中国作协并没有列出某人是著名诗人,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著名诗人,我提过,请把我那个“著名诗人”删了,他们不允许。
流沙河在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位著名诗人、一位文学大家,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们眼中的学霸,而曾经是三次留级的留级生。流沙河曾经说过,他不是不喜欢读书,就是太贪玩了。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喜欢手工,比如削萝条、做风筝、编鸟笼、逮蟋蟀,结果就耽误了功课和学业。这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之初,很符合人性。
这就是这位诗人的心胸和对名誉的态度,正像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杂文家、学者黄一龙,在流沙河去世时,写下的那幅挽联:斯人弃斯世,步步远离朽木草;此河留此沙,粒粒坚守真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