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常常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该怎么去定义老年人?如果按照身体机能衰退来看的话,那么成为老年人的时间可能会非常晚,因为今天,我们身边有很多80多岁还耳聪目明的老人。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阐述过一个观点,他说:如果55岁或者60岁退休就算老人了,那么老人的定义就是,退出以固定方式参与社会分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灵活参与社会的人,就叫老人。
这个年纪的人,逐渐离开工作岗位,走向退休生活,开始迈向第二人生的新起点。他们有时间,有知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有社会网络和相关的经历。未来大量的社会生活,社会创新,往往都需要这样的参与者。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夕阳正当红,认真生活的状态,都让人惊艳。在昆明,就有一位50+姐姐,趁着有大把时间,带领朋友们一起,通过运动改变身体状况,立志练出马甲线。她是这么做的:
我就开始定出365天打卡,后来我还建了群。每天我都坚持发我的运动,他们也看到我,他们也跟着我,也把他们运动的一些时空也拍下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享受,我们也很快乐。你只要慢慢地,你都会吸引人。从不习惯,从很被动,到慢慢变成主动,甚至后面变成带动,这是需要时间的,但是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看到了吗?无论是什么样的年纪,只要有认真生活的状态,就是在为全社会的美好生活做贡献。今天广场上热热闹闹的健身小团体,都是老年人一步一步跳出来的;未来,那些好的消费品牌,好的生活方式,也会是老年人一次次买出来,一次次实践出来的。到了五十、六十的年纪,也许会因为退休而退出固定方式的社会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可能。我们完全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把这个珍贵的第二人生阶段活得精彩纷呈。
如果曾经因为生活的奔波,让你买的心爱好书蒙上灰尘,那就趁这个时间去读书吧。前段时间,北京首份《老年阅读数据》调查出炉:在参与调研的近800位老人中,有阅读习惯的占96%,阅读是老年群体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无论是烹饪大全还是养生技巧,时政实事还是专业期刊,开卷总是有益的。一个温暖的下午,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让时间变得充实,也让灵魂更加厚重。不要只想着为儿女而活,趁这个时间去寻回年轻时的兴趣和快乐。绘画、书法、摄影、园艺、甚至外语等等,抓住让兴趣开花的闲暇,甚至可以通过兴趣社群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没有晚不晚,只有敢不敢。追寻想要的美好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也希望爸妈们退休后的生活远离平淡消极,在热爱的支撑下,在朋友的陪伴下,过得有趣有盼,热气腾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