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手账四年生,瑾瑜的手账书桌是这样哒:
Emmm……空无一物对不对?还有,我有两张写手账的桌子,傲(xuan)娇(fu)。
大家知道我断舍离有两年多了,这个经历让我成为了精要主义者(更少,但更好)。同时我的手账观也发生了改变:侧重装饰→侧重内容;而做手账的目的由跟风入坑打发时间变成了:规划日程&记录生活。所以,我的书桌就形成了空无一物风。哈哈哈,你信吗?
分类要灵活
像所有的兴趣爱好一样,手账也有自己的“坑”,——无穷无尽的剁手:本子、笔、纸胶带、贴纸、便签、印章、夹子、点点胶……
我的手账整理也是按照“集中—分类—取舍—收纳”这个规划整理界亘古不变的流程来的。“集中”不再说了,这里的分类我没有用“四分法”(不懂四分法的戳《第一次作为规划整理师助理上门服务的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手账用品太多了太繁杂了相似度太高了而我又是右右脑我驾驭不了啊!所以,我先来了份思维导图,“俯瞰”了一下自己都有哪些东西:
根据上图,我把所有物品按品类分好了,第一次分类完成。
第二次分类用了“三分法”,分成了“现用&囤货&流通”三类。没有“替换”,是因为我不会再购买用来装饰的用品了,现有的能撑起我未来3年的手账体系。少装饰,就会把重点放在内容上。
选用收纳工具要开脑洞
手账用品收纳的思路和文具收纳是类似的,先前写过一篇《情感丰富的右脑式整理是什么样的?》,可以搭配着看。
本来想专门买几个斜插式笔筒,像文具店一样,让各类笔站好接受检阅:
但想到若干年前就“收藏”的可爱笔筒将会继续闲置下去,于是作罢了:
虽然这样花花绿绿的,但是也活活泼泼啊。每一种笔在一个“格子”里,清晰又独立。巴萨的水杯不舍得用,当笔筒用也是拯救它的价值啦。
本子必须要区分开“现用”和“囤货”,不然会造成混乱、压力大以及罪恶感(买那么多写不完啊)。
常用的本子也是每本一格,方便拿取:
能看出他们的“宿舍”是什么吗?
厨房神奇!碗盘架!囤的货就这样立着放宜家希纳里,有什么,一目了然,需要补货了,一抽即得:
胶带我也是区分了“现用”和“囤货”,其实就是“分装”和“成卷”两种形态啦。分装的缺点就是胶带上每隔5cm会有一个折痕,但是轻便啊,而且如果每次拼贴我都要把800+卷胶带搬进搬出也实在是个大工程呢。
成卷的胶带用专门的透明塑料盒收纳(别问我要链接,问马爸爸去),可以自由组装、调节。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它们我就会想起立体停车场,可能思路很像吧。
像手机贴膜一样的宽胶带在“立体车库”里放不下,就用了宜家斯马克:
当然,它原本也是属于厨房的,其实是餐具盘啦~但是太合适了有木有!收纳,就是要脑洞大!
贴纸就酱码(san)在另一个希纳里,无所谓啊,我是右右脑啊,盖上盖子我看不见乱就好啦,用的时候扒拉着找啊,像寻宝啊啊啊~
便签要站整齐(因为他们能站啊,贴纸站不住的),再来猜这两个银色的尺寸刚刚好的盒子是哪里来的……
嗯,月饼盒。
再就是杂七杂八的辅助工具了,虽然种类多,但数量不多,而且使用频类并不是很高,我这大咧咧的脑型是不会多费心思的:
稻香村的盒子底变成托盘,常用的都放里面,用的时候一盘就“托”过来了,不常用的放收纳盒里,盖上盖子,清爽爽。
我为啥弄两张桌子写手账
原因只有一个:便捷。
前文说过了,我写手账的目的不再是打发时间,拼贴装饰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利用手账记录生活、规划日程。这样,我就可以缩短写手账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于是,我在去年底“俯瞰”了所有在写的手账本,按更新周期做了一个分类,形成了比较清晰的一个手账体系,详见《我的2020手账体系》。
“日更”类有4本,在家写的是3本,每天只需要花费总共10分钟不到就能完成了。临睡前把它当成冥想助眠的一部分,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简单计划一下明天的日程,无需兴师动众。所以,这部分我就在床边的“发呆小桌”上完成了:
小桌仅仅收纳了那3本手账,几板常用的基础款胶带分装还有“一杯”常用的笔而已。
“周更”和“不定期更”部分就需要有写手账的仪式感了,这也是手账er的尊严所在,所以我专门有张“手账桌”:
“手账桌”不是独立的,它与旁边的柜子连为一体。遵循“就近收纳”的原则,我的手账用品大部队的营盘就在柜子里:
柜子深60cm,我分成了里外两层来用,囤货都在里面,现用的都在外面。写手账的时候只需要把外侧常用的物品拿出来即可,动线短。因为每周最多只有一次是这样“投入”写手账的,所以事后归位也不会觉得麻烦。日常时刻桌上是可以保持清爽整洁的,同样不会给清扫工作增加负担。
这,就是我规划出来的最适合自己的手账整理方案啦。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你也来试试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