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Spenser在讲到“如何有效提升文采”时,立足注意力写作和通俗写作,明确指出这种写作应该以降低读者的理解成本为目的。
他据此指出:
那么要如何去做?记住三点,第一,语言尽量简单化、口语化;第二,用文字营造画面感;第三,用具体代替抽象。
Spenser所提炼的三个写作行文技巧:
技巧一:语言尽量简单化、口语化
技巧二:用文字在读者心里画一幅画
技巧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每一条都是精心总结的经验之谈,每一条背后都有许多的大坑,作者一不小心就会自鸣得意地掉下去。
比如语言的简单化、口语化要求,我就经常违反而不自知,时常习惯性地就把学术写作的语言体系搬到新媒体写作的语境中来,典型表现就是过长的从句、多层的逻辑和一连串的形容词。
正如Spenser说的:这三种情况,都很容易让读者为了寻找句子主干而被迫放慢阅读的速度,消耗掉他们的耐心。
而Spenser说的“用文字在读者心里画一幅画”以及“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善于抓细节”“善于使用比喻”,都是非常精练和及时的提醒。
尤其是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这是减少虚饰、返璞归真的写法。Spenser对我们的提点非常到位了:
注意力写作要求我们使用让读者理解成本更低的词,在这里也就是动词和名词。通常来说,只有初级的作者才会倾向用华丽和模糊的形容词。高级的作者一定会克制对于形容词的使用频率,更多使用名词和动词。
包括他举的旅游广告文案的例子,也的确精妙展示了如何通过不断叠加使用名词和动词,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你做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这种直指人心的写作风格,是我很少意识到其价值并付诸练习和实施的。
二
吕白讲的标题重要性,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最高程度的注意。
不管是Spenser、咪蒙还是吕白,对于标题都投入了巨大的研磨精力,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于注意力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的首要一条,就是对于标题的极端强调。
是标题,在1秒钟之内,决定了你的文章有没有机会被读者打开。
文章标题只有一个目的:吸引人打开。
吕白接下来果然不负众望,给出了清晰有效的堪称“独家心法”的标题套路:
第一步:找“敏感词”;第二步:套入8个模板。
的确很清楚了,我虽然还没有用过,但是已经知道它一定有效。
至于吕白捧出的数字法、对比法、热词法、疑问法等等模板套路,更是满满的全是干货。
从此,妈妈再也不同担心我不会取标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