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活动让我感受到了那句:学心理的都是有爱的人。的确,因为我们觉察到了,所以我们学习我们成长。为的就是打破模式复制,让下一代不再重复这个模式。
说到规则打破,我会觉得,受到束缚。事实证明,只要是符合我的意志的,都是正确的,我有了掌控感,就有安全感。
今天还提到了一点,父母对孩子有爱有恨。爱不用说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恨体现在哪呢?体现在爱之深,恨之切:你做得好,听我的话,我觉得,你给我长脸了,争光了,证明我教育的好,我是成功的,我就爱你。你不听话,我控制不了你,你做了让我丢脸的事,让我觉得没有掌控感了,我就恨你,恨不得揍你骂你让你死,恨你不争气,其实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了附属物。父母与孩子共生,没有分离,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这是父母需要成长的地方。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爱我的人,他可以为了给我送个行李让大雪把衣服鞋子冻住在腿上脱不下来鞋子,但是,他的爱体现在攻击上,他说话直来直去,性格急躁,挑剔,追求完美,哪怕我要求父亲表扬我,而且这件事是众所众知众人表扬我做的不错的,父亲也会给我提一堆意见,告诉我,你必须先做好我才能表扬你,也就是我超级不容易让他满意,让他肯定我,我永远不大可能达到他的要求,我怎么都不容易得到他的认可,所以我很累了,很努力了,也还在奋斗,但是有情绪在的原因吧。
做心理咨询也需要找匹配的人,比如,平时自己是一个框架式的人,那就别找框架式的咨询师,如果找了一个随意性比较强的咨询师,会感觉以及抓不到重点,茫然,没有收获,没有安全感。
最近我一直有个小焦虑。比如我知道,这个周5我要去北京,然后,这一整个周,我每一天都在做好去北京的准备,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是有点焦虑紧张的,明明已经准备好了车票,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全都准备妥当了,但我还是每天要翻一遍手机,看看通知,看看天气预报,看看行程安排,看看自己有没有漏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怕这件事情自己没有可控感呢,还是怕现在准备不好,无法去应对那种不可控的生活?其实我知道,哪怕我什么也不准备,我只要带着钱包,一切都OK,但是,我还是要全身心的准备。说完了这句话,我感觉舒服了许多,看来,看来是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