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幸福

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幸福

作者: 一枚千秋雪 | 来源:发表于2022-06-21 21:46 被阅读0次

    无庸讳言,人类所有的希望和努力都是指向幸福的。幸福的本质是精神自由。“一个幸福的人,以容观的态度安身立,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教育对人造成的差异仅仅是幸福的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的教育应当为我们的希望和努力指明方向,教会我们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幸福的生活。因此,如何培育“幸福的”人,如何让人更懂得幸福生活的真谛,始终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关于人的,研究人的;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开展正确的散育活动。因此,人性是散育的起点,也是散育的终点,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具备完美人性的人。”

    教育是培系人的社会活动,任何教育理论都应当是在一定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构建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和恒久的话题。对人性的追问,古已有之。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目光从字宙论转向人性观的哲学家。我国古代对人性的追间,则主要集中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

    人性是什么?人性概念是相对于物性概念而成立的,生物学者达尔就是在同兽类密切关系上认识人类。正如冯友兰所言:“人不仅是人,而且是物,是生物,是动物。所以凡是一般物,一般生物,一般动物,所同有之性,人亦有之”。但片面强调人与生物界的连续性的后果之一就是产生对人性的曲解。

    人本主者在达尔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付了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之所以为人。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而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从人的社会生命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是不断改变的。它在背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人的外在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人本主义人性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提出考虑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首先,每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他都是现实的、社会化的,一切对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这里出发,即承认人是一种实然的存在。

    其次,正如人本主义者所描述的人的终极价值在于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者所阐明的人最终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园那样,人性渴求可以达致一个完美的境地,即同时承认人人是一种应然的存在。

    最后,人总是一定社会中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他不是被动地适应既定的存在,而是创造性地,能动地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实然与应然的肯定与否定的动态过程之中,从这里才能窥见到人所以为人的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ae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