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长大和生活的过程中,控制 这一项 元素如影随形,在我们行为的许多细节中,让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默认。。
在我学习心理学的期间,我把心理学的知识一点一点搬到生活中,所学知识慢慢应用到现实中,越来越有学习动力。
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很抽象,比如说所学知识与现实格格不入,就会产生情绪,要么愤怒,要么心灰意冷无法继续,这就是控制的反面,失控

主动满足对方自恋中的控制,也是一种人情世故。
「走向共和」中袁世凯小站练兵,两名士兵侵犯百姓,闹到了北京,于是荣禄代天阅兵,荣禄邀请贝斯福将军一同检阅,将军在现场提到这样几点:
1 袁世凯在给士兵发饷时把掉在地上的银子捡起,擦干净土,继续发饷的动作
2 他恭喜荣禄拥有了一支可与西方军队媲美的陆军
3 他言到袁世凯给他写过过一封信,信上说您是他们(小站士兵)的一切
对于第一点荣禄没有回应,作为观众的我也能明白荣禄知道这是派系斗争,并非事实
第二点荣禄回应道,这是袁世凯他们的功劳,紧接着将军提到第三点,荣禄回应道,这是出于一种美德,不能说明什么。
不过第三点也是在强化荣禄的控制感,当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时,这会让我们感到舒服,即使知道那不是真的
有了这三点之后,荣禄就对袁世凯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处理吧,我觉得这样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荣禄在试探他是否对袁世凯有这种控制感,结果袁世凯把主动认罪一肩承担的那名士兵直接拉出去杀掉了,荣禄试探成功,袁世凯用过行动告诉荣禄:“我是您的人”。
这里的背景是 被杀掉的士兵是前任北洋大臣李中堂(李鸿章)的人,士兵的名字是马三俊,他本以为有李中堂在自己可以全身而退,没想到袁世凯用他的死来换荣禄的信任,结果死于这种微妙的关系
军队和政府是非常讲究秩序的,秩序包含的内容之一是控制,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把领导交予的任务给予阶段性的回报,这也是在满足领导的控制感,这样领导就会高兴,放心
放心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 他知道外界是没有敌意的,所以享受于失控中
对于资源匮乏的我们来说,明白自己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是一种很要紧的技能
一个非常宅的人,在一个人多的场合,那他一定会极力寻找控制感,以抚慰内心的失控感,这种失控感不是感受到外界是没有敌意的,而是在潜意识的感受中外界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潜意识就是恐惧这种恐惧,是不为己所控的恐惧
小孩的眼生,是自恋之外的恐惧,也是与宅人面对失控的感受是相差不多的
开车是一种满足自恋的方式,因为这其中有满满的掌控感,当人驾驶时,一辆车的所有反应皆以自己的行为而改变,所以,新驾驶员会特别着迷开车。
控制的 控 ,右边是空气的空。我认为控制一定要适中,要不然就像手里的沙子,握的越紧流失的越快。
汉朝王莽就是因为控制太重,至天下生乱,如果他以无为而治作为治国之策,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事物的控制都不可以用力过度,否则就是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