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尊严:马尔克斯和他的倔强上校

作者: 滑过指尖的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6-05-13 09:13 被阅读154次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而他等来的东西屈指可数。

         典型的马尔克斯式的开头,只这一句,便足以吸引读者,让人不忍释卷。于是跟随马尔克斯的笔触,我们又一次去到那片充满神秘气息的南美大陆,看到那些狂热却又孤独的拉丁民众。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与马尔克斯其它声名卓著的大部头相比,《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稍显另类。一是在字数上,它只是一个中篇,而不像《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样的规模宏大;二是在行文风格上,也与我们所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相去甚远,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魔幻”的味道,全篇语言凝练,笔调含蓄克制。这是马尔克斯早期作品,虽然多数读者知晓他是因为获得诺奖的《百年孤独》,但他本人则认为他最无懈可击的是这部他写了九遍的作品,认为这是它“可以面对任何敌人”。当然, 对此我们并不必过分解读,因为对一个作家来说,他永远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譬如他也曾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这部被读者誉为“世纪名篇”的佳作情节并不复杂,甚至略显简单:一个有着光辉过往的退役上校,与他体弱多病的老伴相依为命,在一次动乱中失去他们的儿子后,靠着一只斗鸡,以及一封永不会来的信件,继续与命运抗争。

          窃以为一部好的作品,至少需达到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有所悦”,即让读者在读完之后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休憩和慰籍;中级阶段为“有所感”,即作者通过对小说的通篇布局及叙述技巧,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产生共鸣,有感同身受之意,甚至觉得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写的自己;高级阶段为“有所思”,即一部伟大的作品,除前两阶段外,必是能引发读者,甚至全社会去深入思考的,思考作者关注的问题,讨论书中描述的现象——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一部伟大作品的终极使命。

         而此篇小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有所悦”方面,这部小说自不用说,文字简洁凝练,情节温婉平和,死亡、战争、动乱这些带有强大能量的事情,就在上校夫妇一句句平静的对话里呈现出来。马尔克斯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绝世工匠,为我们筑好一条蜿蜒曼妙的精致沟渠,然后那些故事就如同幽林深处的清泉般流入我们心间了。马尔克斯说叙述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润物无声的,像是一场和风细雨,读者尚沉浸其中,但故事已戛然而止了。这部小说,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有所感”方面,这部作品也极为卓越。大体而言,这部小说为我们呈现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等待与失望;第二个层面是饥饿与生存;第三个层面是尊严与荣誉。

         而这三个层面,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马尔克斯为何如此看重这部作品,而这部作品也确实在世界范围内享誉颇高的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小说中找到自己,产生共鸣。

         小说开篇即说上校为等一封不会来临的信已逾五十六年,也失望了五十六年;然后便是一场葬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贫穷和窘迫,马尔克斯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们的困厄,而是通过大量的片段式对话,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呈现出来,这也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方式,当贫穷威胁到生存的时候,就关乎到人的尊严和荣誉了。

         这一层一层的递进是在马尔克斯含蓄而克制的讲述中推进的,无论再大的悲伤,我们都没有见到作家笔下流露出更多的激烈情感,但恰是这样的一种波澜不惊,带给我们一种心理上的震撼。试想,一个人苦等一封来信五十六年是怎样一种体验?自己的唯一的儿子死于非命又是何等痛苦?实在无米下锅而只能在水中煮石头(这也是全书为数不多的带有魔幻色彩之处)时,又是何等无奈?我们总觉得在下一刻,上校和他的妻子会迎来一场歇斯底里的爆发,甚至酣畅淋漓的哭一场也罢,但是没有,所有的情绪都被消融到好像事不关己的笔调之中了——这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为马尔克斯非常尊崇的作家,马尔克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冰山理论”:只要你自己想好情节,那么无须从头到尾叙述,读者自然会想象出来。他曾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作家只需写出冰山的八分之一即可,其他的八分之七,留待读者自我想象。而这部作品,就采用了这种写法。很多重要的背景、事件,书中都只是一带而过,这让我们在读完全书之后会有意犹未尽之感,想着在故事之外,还有哪些故事。

         第三个层面,人的尊严与荣誉,是小说想要表达的终极关怀。小说中上校的妻子多次问上校,我们接下来吃什么,她让他卖掉钟表,卖掉画,卖掉鸡,卖掉一切可以卖的东西,只要能生存下去。在这里,上校代表的是一种不向现实和生活屈服的精神,而他的妻子则首先关注的是在现实生活里,能否继续活下去。

         除了那封遥不可期的来信之外,那只斗鸡也是给上校夫妇希望和信念的重要因素,甚至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豢养那只斗鸡。在他们的生活无以为继,妻子敦促上校卖掉那只鸡时,上校喃喃地说,这是我们的儿子留给我们的唯一东西。看起来这是上校不愿卖掉它的坚定理由,但实则关乎上校的尊严与荣誉。

         上校早年参军,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曾只身护送两箱军款而分毫未取,在退役之后只是想等到那份应得的退伍金而已。我们可以看到镇子上的人对上校的态度,既不坏,但也谈不上好。他们知道上校如今的窘境,也知道上校一直在等信。但每次在码头被人问及时,他总说自己没等什么。上校有他自己的倔强,有他想要维护的尊严,所以无论卖钟表还是卖画,他都是不甚情愿的——因为一旦卖了,就等于是在告诉别人,我确实无法生活了。所以后面即使在收了卖鸡的定金之后,他都要固执地再把钱退回去。

    马尔克斯

         这也是他等待的意义,倘若他把鸡卖了,抑或不等了,那么他先前五十六年的等待,也都没了意义。这颇有些“尾生抱柱”的意味,尾声因苦等对方而抱柱溺水而亡,一方面,这是他自身对承诺的坚守;另一方面,他的等待也因为死亡而有了意义。倘若对方如约而至,之后相谈甚欢,这故事也就没了意义。就好比上校,假如他在等了五十六年之后终于放弃,那么,他先前的等待,也就全没了意义而且显得有些可笑了。小说末尾似乎暗示了上校与他的妻子是何种归宿,当妻子问上校“接下来我们吃什么”时,上校用他那平静到令人讶异的口吻说:“吃屎”。那封他苦苦等待的来信依然渺茫,离斗鸡可以参赛的日子也还遥远,而上校与他的妻子,还要熬过这漫长时日。

          对于一部小说,了解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或可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它。这些细节或可有所裨益:马尔克斯的外祖父是个参加过内战的上校,这位老上校,他的后半辈子一直在等待政府的抚恤金;而写作此书时的马尔克斯其时在巴黎一间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他刚刚失业,也在迫切地等待先前工作过的报社给他寄钱。

         但最令我感兴趣的则是,倘若有朝一日,我们也处于上校这样的境况,生活无以为继陷入绝境时,面对“我们接下来吃什么”的问题,我们会不会像上校那样坚定而平静的说出那两个字:

          “吃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存与尊严:马尔克斯和他的倔强上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gp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