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作者: 胖婷爱吃肉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22:53 被阅读0次

  如何培养孩子,一个让人头疼又焦虑的问题

  “一切为了孩子”正确吗

理所应当的心理是一场瘟疫

想一想,你的家庭中是否存在以下行为:

孩子的要求让你烦不胜烦,但你依然顺他。

做家务让你筋疲力尽,但你的孩子在看电视或玩手机,不会帮你。

如果你不给孩子买点什么的话,根本别想在商店里迈开脚。

你经常给孩子零用钱。

有些事你明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却还要替他做。

为了让孩子配合你,你得给他“贿赂”或奖赏。

      ......

那些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

但这种心理不是突然产生的。从何时开始,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地讨孩子欢心?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为何孩子总是被宠坏

过度养育问题

过度养育问题是现在频繁出现的问题,不可以简单理解为溺爱,某种程度上,二者区别不一样。

家长参与孩子的生活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如果家长不犯过度养育的错误,这的确是件美好的事。但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也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是父母的天性。问题在于,在我们把一切都放在银盘里端给孩子的同时,我们却助长了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这无疑是一种失策。

纵容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从不对说“不”。作为家长,我们都更愿意对孩子说“是”,而不是拒绝孩子;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而不是孩子的尖叫哭闹。但事实上,我们往往是因为胆怯才不敢对孩子说“不”。这样一来,我们便会沦为孩子的专属仆人,因为这比拒绝孩子更容易。我们的孩子慢慢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大发脾气。这种恶性循环就这样逐渐变得无法控制。

社交媒体的反社会性

让我们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大人常常无法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当我们像15岁的孩子一样兴冲冲地晒照片时,当我们在饭桌旁玩手机时,我们等于是一边告诉孩子“世界绕着我转”,一边又试着改变他的这种心理。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别人互动时,我们发出的信息最终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这信息就是:虚拟世界对我们的家庭有最终主宰权。

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行得通的惩戒手段

“良好行为养成术”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能有效预防孩子的不良举止及由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所引发的恶劣行为。

亲子
不能向孩子屈服

良好行为养成术01:身心灵时间

“身心灵时间”会通过预先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来防止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这样一来,他就会知道他应该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寻求你的关注,他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去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

实践篇

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10分钟里,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你可以帮12岁的女儿涂指甲油,也可以把自己扮成一架“飞机”,驮着4岁的儿子到处“飞翔”。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陪他玩上10分钟。

排除手机、电视和电脑等一切干扰。给你的“身心灵时间”取一个名字。什么名字都行,重点是将它与你的家庭联系起来,例如“和爸爸的独处时光”“欢聚时刻”。重点是,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将精神集中于身、心、灵这三个方面。发挥创意。“身心灵时间”不一定非在家中开展才行。外出旅行时,在车中的时间也可以是“身心灵时间”。

在“身心灵时间”中,与每个孩子单独相处至关重要。孩子需要和平相处的时间,也需要自由做自己的时间。

千万不要把剥夺孩子们的“身心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否则他们因自己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采取的负面行为就会升级。

良好行为养成术02:忽略不必要的关注

当我们正在打电话、忙着工作、做饭,甚至正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孩子会频频来打扰我们,非要告诉我们他刚才看见了什么,或者让我们陪他玩。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关注他的需求,他就会哭闹、装无助或无休止地纠缠我们,直到我们为此抓狂。

实践篇

第一步,确保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身心灵时间”的方法得到满足。这样他身上的良好行为将显著增加,为寻求家长的关注而采取的不良行为将显著减少。

第二步,务必要帮孩子形成你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你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当我打电话或与别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能来打扰我。即便你打扰我,我也不会理你。等我放下电话了,才会认真地听你说。”

第三步,利用一些非语言信号来提醒他。这既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方法,也能避免你因为他的消极行为分散注意力。

良好行为养成术03:驶出飓风区

没有什么比与孩子的激烈争执更让人烦恼的了。

孩子身上有两种脾气:渐渐积累的脾气和由理所应当的心理引发的脾气。

实践篇

在双方都还处于冷静状态时(即风暴尚未形成时),你就应该警告你的孩子:“我不想跟你争吵,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如果你跟我讲话不能尊重一点,我会立刻离开房间。等你冷静下来并能以尊重的方式跟我对话时,我才会跟你交流。”

请准备好以尊重的方式与孩子谈谈你们之间的分歧

良好行为养成术04:掌控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接受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就是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孩子。我们总觉得自己能,但事实上,我们能控制的只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即我们的家。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控制家庭环境:第一,通过更改家中的物理布局让孩子自由地活动;第二,为孩子设置某些障碍,限制他接触有害的东西。

实践篇

首先,利用周末时间来重新调整家里的衣橱、洗衣房、橱柜和冰箱,好让孩子能够简便快捷地使用这一切。

其次,不要阻止孩子帮忙。孩子乐于帮助大人做一些工作,父母却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或只会帮倒忙。如果你一再对孩子说,“你自己倒果汁只会搞得一团糟”,孩子最后将不再尝试自己倒果汁,即使他完全有能力自己这么做的时候,也会指望由你代劳。

良好行为养成术05:问与答

在生活中,你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会就自己想做的事跟你讨价还价,尽管你已经表示了拒绝,但他以为你的立场还有转变的可能。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心理让他相信,如果他哭闹得足够厉害,你就会改变主意。如果过去这一策略曾屡屡奏效,他就更会确信了。

绝大多数孩子还懂得其他很多策略,对你而言或许并不陌生:

      考验父母的耐心;

      选择性倾听;

      反驳与争执;

      要求得到特别对待;

      把父母当仆人使唤;

      与父母讨价还价;

      声称“人人都会发脾气”。

真正的麻烦在于,孩子一般都知道哭闹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哭闹,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很狡猾,千万别以为他的撒娇、谈判、尖刻言辞和泪水都是发自内心的;也很懂算计,因为自从他头一次使用这些策略让我们屈服后,就明白了这些策略很奏效,未来也很乐意再次使用甜言蜜语、谈判和哭闹等老办法。

实践篇

一旦你树立了“问与答”的规矩之后,当孩子再拿不合理的要求来纠缠你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理会他了。事实上,如果你给他任何回应,或轻易改变主意,都无异于鼓励他下次再拿不合理的要求来纠缠你。

这种方法用过一次后,等孩子再来试图改变你的主意时,你可以镇静而从容地对他说:“你问过了,我也回答过了。”很快孩子就会明白,不管他来缠着你问多少次,你的答案都一样,就不会再来折磨你了。

      因为专业的原因,接触了很多孩子,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但还是站在一个以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相处,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个复杂体系,要不断的简化,升华。

      我们该如何让孩子欣然接受自己?有很多方法。首先,你需要花点心思帮他转变一下自己的心理,并让他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以下方法能为你提供一个良好开端:

以不同的方式一再向孩子强调,你爱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所作所为。

不要让孩子跟别人比。你永远都不该对孩子说“你怎么就不能像谁谁谁一样”之类的话,也不要把拿孩子跟他的兄弟姐妹或朋友相比。

鼓励孩子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不只是按你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孩子的喜好。

鼓励大点的孩子养成保存个人记录的习惯,或利用图画本等创意手段来探索自己不断成熟的个性。

不要批评孩子的朋友。

不要让有“问题”的孩子成为“问题”儿童

教育第一步:注意培养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教育第二步:积极指导孩子面对负性情绪

教育第三步:树立权威型教育风格

低响应+高要求=独裁型

这种教育风格的父母渴望在孩子心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们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规矩,冷冰冰的拒绝孩子的要求,他们的孩子十分害怕父母。即使进步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不乏这样的家庭,敏锐的媒体同志把这种亲子关系形容成猫鼠关系,各种孩子反抗父母导致的伦常悲剧也时常见诸新闻头条。

高响应+低要求=溺爱型

这种教育风格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制定规矩,也很少要求孩子守规矩,确切来说他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李某一就是被这种教育风格给坑了,不解释。

低响应+低要求=忽略型

这应该是最坏的教育,他们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对孩子漠不关心。全世界绝大多数变态杀人狂基本都有一个套路,幼年遭遗弃,经常被虐待,对正常社会怀着根深蒂固的仇恨。

高响应+高要求=权威型

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他们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孩子也关爱有加。前几年,有些无良媒体对郎朗家的教育模式横加指责,认为父亲卖房子供郎朗学钢琴是冒险行为,这样不对;生活上对郎朗照顾太过周全,让他失去自理能力,这样也不对。我倒想说,人家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倾注一辈子的心血培养出世界前五的钢琴家,有什么可指摘的?

不要问穷养好还是富养好,也不要再问严厉好还是宽容好,教育原本就应该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得理性和智慧,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爱和幸福,每一次眨眼都能看到真实和希望。

                                      from    pangting

                                              2020.07.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gu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