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50分钟的幼儿团体沙盘记录整理了两个多小时,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似乎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个过程,不想省略任何现场得到的信息,不过这次学乖了,先把整体过程中形成的印象记录下来,免得在细节里花更多时间,理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关注的时间分配以及孩子们的互动模式以及偏好的行为模式和沙具以及沙具的玩法等等。按部就班。做完之后,很惊讶。主要是发现自己可以做这么细致的事情,所以这一点一滴整理出来,心里也象理顺了什么似的,做之前我是有障碍的。其实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需要做细致的工作,无论是个案整理还是需要收拾家务之前我会难受几天,主要心里有一道厚或者某个倔强的声音阻止我去做,而事实上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并不觉得困难,做完了还很享受,这还是很古怪的。我知道自己会享受,但是从知道有这个任务到开始着手做仍然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心理过程,想记录一次,或许以后能缩短这个纠结的时间呢!
此时我关注这一点的原因是:最近做了多维度测评,经过几方讨论之后,发现FI可能是我的重要特质,这太惊悚了,藏在厚厚的城墙里,如同藏在厚厚的脂肪里,隐藏得太深太隐蔽,才初见端倪。古怪的是,我否认不了这个结果,只好去找好友讨论以及对自己多做回忆和观察了。
今年春季刚回上海,有段时间,除了做饭洗衣之外,我连续几天几夜(睡得很少),用木棍、木棒以及牙签(我称之为初加工原料)制作了复杂的滑梯模型、房子、井、秋千等,其实很精致,不过我懒得做最后的修整(打磨以及对多余的胶的处理)。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甚至有一次用了夜里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为了织出一张我脑海里想象出来的尺寸为15cm*6cm的网来,先生觉得我疯了。直到做到不想做,才从那种状态里出来。原先挖木头时也得连续几个小时,主要是心中的那个样子不能只做一半,必须做出来才能停止。手工活总会使我限制在“必须一次性完成里”,这个限制里没有时间,而在手工的时间里,我又是“自由”的,完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
在码字时、在咨询师面前叙述时,也是不能被打扰,直到脑海里的内容和画面基本完全描述完。说完、写完,其实我自己就明白了。
嗯,表达是必须的,一旦表达就必须表达完,这是模式,或者是一种限制。这件事试过无数次,若只进展一半,那糟了,下次无论如何都衔接不上,就算记得上次的事情和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感觉连不上了。连不上了就意味着没有了。没有了就等于从未发生,虽然那些“残渣”还留存着,比如一只没雕完的兔子,没有挖完的设计好的船、一部只写了开头的小说,一些只写了一部分的文章、一件只织了一点的某个毛线物、无数的计划和问题……
似乎感觉到这与延迟满足有关,但相比分析结果而言,在这其中似乎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只是我还不能理解。在情绪分化之后(其实只是分化开始了),又有什么东西要开始分化了吗?
哎,此刻只好叹口气,为什么问题越来越多呢?怎么对自己越清晰就越糊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