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206‖《教育情调》导读

写在前面:
有一个人,他是当代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的情调》等著作,被誉为世界著名教育哲学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他,就是马克斯.范梅南。
有一本书,被奉为大师级教育家的著作。这本书,让你抽丝剥茧,直抵教育现象的本质;这本书,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更没有远离生活的虚构。
当你捧起它,蓝色的基调,开阔的视野,潜心的标题,悦入眼眸;当你读起它,宛若身临其境,轻松愉快,仿佛你就是主人公;当你读毕,闭目回味,别有一番情愫萦绕心际,不由得又一次打开阅读!
本书简介
《教育的情调》,源自范梅南教授最初的英文原著——The Tone of Teaching。该书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不断重印。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出版社收回版权,然后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
本书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却探讨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16个话题。这16个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帮助教师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范梅南要求教育者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走进孩子的世界,从生活体验出发,对丰富多样的教育情境、意义保持敏锐的触觉,从而把握和形成教育智慧,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这本书作为教育现象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把理论学习、实操艺术、教育研究和教育写作四大功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写作方式上,本书采用教育现象学特有的“描述性写作”的方式,给人以“与好朋友闲聊一般美好、亲切的阅读体验”(檀传宝),读者在读故事时会自然而然地学到精妙而实用的教育理论。因此,本书的阅读体验感非常好,很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
编者语: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的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推荐语: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的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李政涛教授说:“《教育的情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礼物,献给教师、教育学者和学生的礼物。”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的情调》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因为它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调,燃烧着人的思想。”
窦桂梅老师说:“这是一本爸爸妈妈、校长老师都应该读的书。……当教育者以敏锐的触角,在关键事件、关键细节中,倾听,观察,用同理心感受儿童,小步子跟进,让教育学的过程始终是“生命在场”的,用积极心理学去关照儿童的“私密空间”,其过程与效果就会变成教育的情调。于是,儿童的成长就在“情调”的导引中实现了,一个个的“调调”,就优美地组合成了婉转悠远的人生河流。”
刘慧教授说:“品读《教育的情调》,深感她是关于儿童生命的研究,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描述与揭示;她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成人是如何与儿童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擦肩而过”的;她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成人“走进”儿童生命世界之天门;她展示了成人与儿童“打交道”时,如何才能“踏上”儿童的生命“节拍”,给予儿童所需的教育之爱,“奏出”教育情调的美妙乐章。是爱与情调,温暖着、唤醒着读者的心。”
反思录
范梅南强调“教育的智慧和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又不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呢?很显然,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觉主动的追求,很重要。于是,教师要反省自我,你对教育的热爱有多深?你对是否自觉主动地追求专业发展?
范梅南强调教师要有“融入身体的敏感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太多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如上课拖堂,如不备课就走进教室,如讥讽学生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无视学生痛苦的表情,等等,这正常吗?“你有吗?”你如何失去了这份敏感性?
范梅南强调“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那么我们与孩子相处得如何?如何尊重孩子的秘密?如何运用好纪律和肯定?如何营造课堂的情调?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在”?
本书强调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那么我们是否保持了对生活的好奇进而开放?是否对生活现象、教育现象保持了热切的关注和主动的反思?是否注重对话式的访谈?是否进行描述性的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