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无声告白》: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成为真正的自己

作者: 菩妖妖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3:10 被阅读41次

你越是想依靠感情和婚姻去拯救的,却越是得不到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这一家的秘密。故事从莉迪亚的父母开始。一个哈佛华裔学生,家庭赤贫,他靠着天赋一路学霸到了哈佛。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

这两个人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跨过人种差异,成为夫妻。她爱他,爱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以及平静。那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个白种人女孩爱慕的感觉,但是生活却不是想象般幸福。】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最基本需求是真实,还有自由。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冲突,每一个都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将曾经的美国展现在我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人感受他/她的挣扎、无奈、悲恸。那样纠结的情感,以及命运的不可违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伤。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我所能想到的,大约便是这句话了。她不愿如母亲一般困在厨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饪书打交道,医生这个职业对她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为此,她抛夫弃子,拼命攻读医学院的课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受人尊敬。只是汉娜的到来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而她的丈夫,华人詹姆斯,则一生都活在异样的眼光中。不敢让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虽然这种特别让他获得了玛丽琳的爱,却也是他一生的负累。冲动地投入路易莎的怀抱,与她发生关系,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同为华人,不会彼此觉得特殊、异怪,仿佛游离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组织。不过对于他这样的做法,我感到很不耻,无论什么原因,出轨总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玛丽琳的原谅是他这辈子的幸运。

因为拥有这样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亚的悲剧显而易见。母亲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她的殷切期盼;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压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渐渐喘不过气,于是去接触杰克,以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谐地相处,却不知她从来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从来都不知道。



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修行

【因为爱上了詹姆斯,白人女孩不顾一切地怀孕了,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没有成为她想成为的医生。从此,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她开始和母亲断绝往来,而她的丈夫,本想依靠她进入白人的主流社会,却发现妻子比自己更不合群。

她没有成为医生,但一厢情愿认为女儿极有生物天赋,一定会进入哈佛,成为最优秀的女医生。他的丈夫一辈子找不到社会认同感,所以期望子女成为学校里的社交明星,成为他的骄傲。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他们塑造的家庭就像牢笼,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只在子女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才有一丝笑容。

父母赐予了孩子生命,但他们确实单独的生命体,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

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一书的内容简介,不过,这也是天下父母需要知晓的正经。

如果遇上描述中这样的父母,那么不能不说:孩子,你太幸运了!

世上事物总是一分为二,有幸就有不幸,而莉迪亚就是那个不幸的孩子。

白人女孩玛丽琳,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嫁给一名哈佛毕业生,她总是想与众不同。

华裔学生詹姆斯,父母偷渡到美国,家庭赤贫,一路学霸到哈佛,他时刻期望拜托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融入人群。

他们二人相爱结婚生孩子,原以为可以改变原来的生活,结果并未如愿。

母亲玛丽琳没有成为医生,但一厢情愿认为女儿莉迪亚极有生物天赋,一定会进入哈佛,成为最优秀的女医生。

父亲詹姆斯一辈子找不到社会认同感,所以期望子女成为学校里的社交明星,成为他的骄傲。

他们的家庭像牢笼,父母的爱像绳索一样紧紧地捆绑着孩子的身心。母亲玛丽琳尤其对莉迪亚喜爱有加,而对莉迪亚来说这一切无异于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哥哥考上哈佛后,她唯一的依靠也将要离开,她转而找到杰克,杰克却根本不懂她。她感到深深地恐惧和绝望,于是,在那个宁静的夜晚跳出窗外,走向那片湖,也走向了死亡。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曾经这么说。

莉迪亚的父母正是这样,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以致莉迪亚最终走向崩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质,他们有思想有感情,需要得到尊重和爱。

活着,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自由,得不到爱,没有朋友,无处倾诉;死亡,却可以带来想要的一切,更可以无声告白。

在莉迪亚心中,算算这笔账,她还是赚了的,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摆脱了父母的期待,真正成为了自己。

每个家庭中,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作为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享受父母的爱。


成为自己

【《无声告白》真正的内核是人性。

莉迪亚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破处,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葬身。

在生活中,面对无常或不幸的未来时,我们只有找到自己才不至于被暗涌的阴暗情绪所淹没。】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1

朴树,1973年11月8日出生于南京,在北大家属院里长大,父母都是北大教授。

在这样学霸家庭长大的朴树,却走上了一条与父母愿望截然相反的音乐之路。

青少年期的叛逆,加上对音乐极度的热爱,使得朴树在大二时退学。

从此每晚10点半,他都带着吉他去家门口的小运河边弹琴唱歌。

离开常规的人,通常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倔强的看法和坚持,这也许是一条艰难坎坷的道路,但他们无法不遵从这种内心的需求。

辍学之后,朴树成为了麦田的签约歌手。1999年,他录制了专辑《我去2000年》,卖了三十万盘。当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上市几个月后,他的演出身价已经跻身国内前三名,那是朴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成功。

后来他渐渐退出了公众视野,又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开始远行、读书、参佛、研究中医,寻求一个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人,总是要听从内心,在不断摸索中找到自己。

2

莉迪亚背负父亲和母亲给予的双重压力,几乎窒息,她想逃离,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

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破处,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

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葬身。虽然,她并不想死去。

生活中,当不幸的事情发生,当情绪的暗流向你涌来,千万不要束手就擒。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需要的是勇敢和信心,学会调节情绪,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坎坷不平和布满荆棘甚至是人生的常态,可喜的是经历的过程,既是克服困难,也是成长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我们竭尽全力,保有初心,终此一生,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相关文章

  • 《无声告白》:成为真正的自己

    你越是想依靠感情和婚姻去拯救的,却越是得不到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

  • 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Lydia死了...

  • 《无声告白》|成为自己

    【《无声告白》真正的内核是人性。 莉迪亚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

  • 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看完《无声告白》...

  • 【书架放大镜】第1期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美国...

  • 请不要灰心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近几年来,抑...

  • 真正的自己—评《无声告白》

    书读的很揪心:上高中的莉迪亚自杀了,整个家庭陷入一种恐怖的沉寂;可当你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一步步了解到她背负的东西...

  •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的缘分来自于爱奇艺文学,一天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爱奇艺文学图书馆活动,每个月有5本书单推荐,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个人...

  • 《无声告白》-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拜托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 莉迪亚的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沉痛的一击,他们...

  • 如果你不想笑,就别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继《漫长的中场休息》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in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