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摘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书摘1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书摘1

作者: 吴柳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09:01 被阅读0次

           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

           问:什么叫做皈依? 答: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问:什么叫做“涅槃”? 答:现在暂不详细解答,这里可简单解释为“逝世”。

           问:释迦牟尼和平民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而用当时平民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前面说过释迦牟尼曾经接受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子,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内行次在他之下,他们都得向优波离礼拜。对一般人不肯接触的旃陀罗人,佛和弟子们平等接受他们的供养。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见他的旃陀罗人相见,并为他说法。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妓女。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

           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全在自己。

           凡我们见一事物而问其真相,必因我们是局外人,不知其中的内幕。

           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

           除此之外,不必找人生之真相,也更无从找人生之真相。若于此具体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个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说“骑驴觅驴”了。我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ty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ty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问: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答:“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具有这个称号。

          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问: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二六八年,雄才大略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皈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作和慈善事业的官职,名“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儿子摩晒陀、女儿僧伽蜜陀,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古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书摘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l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