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母亲,第一个形容词是“传奇”。此传奇非彼传奇,并不是说所谓的有大起大落,魔幻的人生经历,而是更多了一些费解与无奈。
母亲从小是孩子王,性格张扬,嚣张跋扈,至今还会吹嘘她那些童年的轶事,如何和老师对抗,如何去邻居家偷果子,如何欺负村子里的男生帮她放羊等等…
外婆说,母亲从小臭美,因家里条件还不算太差,所以总是行走在村里的潮流前线中,翻看母亲的旧照,她的确是个美人坯子,审美也的确不错,许多照片在如今看来,依旧很美。
母亲的婚姻和爱情也是令人艳羡的,十四订婚,十六结婚,十七就有了我,公婆疼爱,因父亲当时家族的经济条件很好,爷爷奶奶也是极为开明的人,母亲可以说是倍受宠爱了,结婚至今,母亲从未和父亲吵过架,父亲对母亲的宠爱,让我有时也会心生羡慕。
没有可怕的婆媳关系,也没有夫妻的同床异梦,更没有子女的操碎心,于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而言,母亲的一生是完美的。
可我随着岁月的逝去,却越来越心疼母亲,但也是深深地无力感。
因为时代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母亲四年级就辍学,并不是没有钱上学等原因,而是母亲的爷爷当时是家里的核心人物,有三房姨太,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并且坚持女子的三从四德的标准,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母亲从小就是以放羊和照顾弟弟们为主,因此她常年的讲述那些在学校的经历时我从她的笑容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向往和遗憾以及无力感。
过早的辍学,使她成为了野丫头,从小在各个山与山间行走,和同伴竞争谁放的羊好,喂的羊肥,而且也经常打趣那些上学的女孩没有自由,不知自由的乐趣,可这打趣在我看来更多了些酸味,我能体会到母亲当年内心的羡慕。
如果说还未嫁为人妇的母亲还有许多少女的灵动和可爱,那婚后的母亲却渐渐成为了传统女德遵从者的普罗大众了,如果非要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那我第一想到的是《玩偶之家》的娜拉。父亲满足了母亲所有的欲望与需求,物质的极大满足,我曾以为母亲自己也是喜欢这些东西的,可高考填志愿的那年,母亲用笃定的语气告诉我,让我去北京,父亲有些担心,最后也遵从母亲的意愿,我还记得母亲当时对我说,“虽然远离家乡,但是你可以完全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当时似懂非懂,现在看来,母亲是想让我过上一种她期盼一生却从未拥有的生活。
我也开始明白,对于现在的一切,母亲内心其实并不是喜欢的,只是历经岁月,她也已经无力反抗,童年或许她失去了求学的自由,可是每天穿梭在田野间,有那么多的同伴,她还是快乐的。可自从走进婚姻,她便失去了一切自由,但她也无心反抗,毕竟缺乏土壤,父亲对母亲的宠爱让母亲可以牺牲一切,同时也对父亲产生了极度的依赖,就连吃饭的口味都会顺从父亲,我不知道这是发自灵魂的深爱,还是完全的丧失自我。
翻看母亲的朋友圈,除了关于吃喝逛街以外,就是我和父亲的一举一动了。母亲像个守望者,每天在固定的日期盼着父亲回家,每年在固定的月份盼着我回家,而我们留给她的却始终是背影。
奶奶总说我和母亲比起来貌似更成熟,我也承认这点,因为从小父母的宠爱和婚后父亲的宠爱,母亲的性格里多半是任性,无理取闹,有时也会有刁蛮,记得青春期的我曾多次和母亲吵架,她不懂我当时内心的小心思和敏感,我也因为她任性的行为而责备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我总觉得我和母亲是一起成长的,当她还是一个孩子时便有了自己的孩子,这对双方而言其实都是一件残酷的事。但有时我又是多么的羡慕她,都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母亲任性的资本是满满的爱,可我似乎却缺少几分。
记得母亲最爱的是高跟鞋,艳丽的口红,小时候总是用母亲的口红当玩具在自己脸上乱画,也经常坐在母亲的鞋柜前数数,分类她的那些高跟鞋。
可不知从何时起,口红少了,高跟鞋也成了平底鞋,这个女人是败给了岁月还是认清了岁月。
母亲这只金丝雀,让我心疼,却也让我爱。
她陪我长大,我陪她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