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的自我解释
虚拟的互联网世界没有现实世界中明显的方向感,不明确的导航和位置信息可能导致用户迷失方向。成功的导航设计可以自我解释,让用户在导航系统中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结构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为用户解释“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能去哪里?”的问题。
面包屑“Home>Fashion>Women's”记录了用户的访问路径,用户可以通过它回到之前访问过的任一层级的页面。界面中的导航设计元素同样反应出网站的信息结构。左上方的网站Logo告诉用户正在访问eBay的服务。无论什么时候,点击这里,都可以回到网站首页。Logo下面的标题“FASHION”告诉用户整个页面的信息都是属于这个分类下。“FASHION”旁边的导航栏中,“WOMEN”一项高亮显示,标明了用户的准确位置。用户可以选择与“WOMEN”平级的导航,浏览“FASHION”类目下的其他内容,也可以通过“WOMEN”下一层级的子导航,寻找更加细分类目下的女装商品。整个导航系统与面包屑相呼应,清楚地解释了“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能去哪里?”的问题。
深广度平衡
在导航的信息组织中,层级的数目可以称为导航的深度,每一层级中包含的菜单项数可以称为导航的广度。在设计导航结构时,要考虑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也就是纵向的层级数,与横向的选项数的平衡。
如果导航深度过深,用户就需要耗费多次点击,才能找到所需信息。互联网的世界纷繁复杂,每多一次点击操作都会流失掉一批用户。很少有人可以通过第2层级的目录,就想象到第5个层级上会出现什么信息。如果一些细小的信息隐藏得过于深入,用户可能很难找到。过深的层级关系容易令用户迷失方向。
相较于鼠标的不停点击,眼睛在页面上扫视的成本要低许多。所以比起深层次的导航结构,广度导航更利于用户发现信息。但如果广度超出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人们必须一次阅读很多选项才能在其中进行选择,也会大大增加用户的选择负担。一般来讲,超过 7 个选项时,用户就很难记住了。一次性展示过多选项会令用户患上“选择恐惧症”,很难从中挑出哪一项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设计导航时,需要将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时注意深广度的平衡。明确每个层次的焦点,让用户知道当前层级有哪些内容,并能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深广度平衡的导航使用户在每个层级上不必面临过多选择,通过每个选项的名称便可明确自己寻找的方向。在选择正确的分组后,逐渐关注其下一层级的内容,一步步接近自己想要寻找的信息。
用户所需信息与商业推广信息的平衡
对导航的设计,一方面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网站背后的商业目的。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之间肯定存在着矛盾。用户只想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企业又希望可以把业务和广告推荐给用户。只满足用户目标的产品体验自然会很好,但谁也没办法否认,企业终究是要盈利的。
想象一下,很多门户网站的首页,在用户看到新闻资讯之前,一大片广告就汹涌而来。这种喧宾夺主只强调推广内容的方式,只会把用户的切实需求冲淡,使他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合理的信息组织方式,应该既对用户有意义,又能满足业务目标。
那么怎样把用户需求和商业目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呢?亚马逊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当用户进入亚马逊浏览商品类目、购买商品时,并不会一开始就被商业推广所干扰,而是在用户选择的内容附近默默地出现相关的推荐广告,如图 6-12 所示。这样的推广信息更接近用户目标,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在不同产品页面,为用户推荐符合其目标的信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重要功能和常用功能设置快捷入口
导航应该是结构清晰、合乎逻辑的,这是产品设计的必要条件。如果用户有明确的目标,凭借清晰的逻辑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但对于没有明确目标,只是随便逛逛的用户来说,由于他们使用产品时并不会刻意思考,因此,如果重要和常用的功能隐藏得过深,就可能令他们丧失对网站的兴趣。
为重要功能和常用功能设置快捷入口,就像是在原有产品架构的基础上搭建“快捷通道”。用户可以一步步顺着产品的逻辑来寻找所需功能,也可以通过快捷入口,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快速找到所需功能。
但设置快捷入口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过程。必要的“快捷通道”可以提高使用效率,但如果快捷入口过多,产品会变得混乱复杂。同一个功能入口过多,不仅不会提升使用效率,反而会使用户感到迷茫,作为设计师,就要权衡出哪些是产品的重要功能,哪些是产品的常用功能,合理设置快捷入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