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户故事地图

用户故事地图

作者: 叽歪黄油小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22:16 被阅读0次

    第一阶段的需求结束,产品团队很想松口气,但是我在盘点需求文档时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1、需求按模块拆分,强调用例

    用例利于项目组内部沟通,解决的是开发测试的问题。但,用户的使用与感受不可能通过用例去理解。

    2、整体框架与内部关联关系模糊

    虽然有全局规则的定义,有公共规则,有叙词表,有权限表,有推广需求,有数据统计……但是当每个人陷入细节,特别是自己负责的那部分,谁来负责整体框架性与关联关系?

    3、业务缺乏可视化

    文档过于碎片,缺乏可视化,查找某个深埋在某份文档里的分支或规则非常困难,方圆几米,基本靠吼或行走,没有人有时间去翻。

    4、PRD 参差不齐

    项目赶进度,PRD 很难尽善尽美,何况存在多人撰写再合并,个体能力与习惯不同,文档调性明显不一。包括我自己的部分,还是有很多细节,难以通过文字与研发、测试达成一致,更多要靠口头反复确认,甚至是一起到交互处对着设计稿核对,团队协同效率太低。

    5、培训是难题

    业务丢失全景图,想从全局角度理解业务有一定难度。如果这个时候团队有新人,培训就是难题。

    就像某个前端同事说的,“这么多文档咋没有个索引?”

    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用项目里各种角色的人(至少是产品团队)都能理解的方式,构建一张业务全景图,或者是需求索引?

    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

    整个故事的结构由脊梁骨(backbone)与行走中的骨骼(skeleton)组成,骨骼中有较多的主干,按照必要性(necessity)从上到下排序。

    图片来源:SlideShare 公开资源

    具体到案例演绎,有点像卡片分类与需求用例。

    任务是用动词描述用户做什么事情。从左到右形成叙事主线。

    任务有不同的目标层级,优先级从上到下降序。地图的深度包含各个子任务。

    活动构成了故事的主干。

    橘色第一行,对应上图中的脊梁骨(backbon),就是最小化的用户故事,即用户行为。

    蓝色第二行,对应上图中的骨骼(skeleton),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叙述用户任务。

    黄色第三行,就是故事情节的内容组成与细节,按照优先级,对应下图中的发布计划(Release),Release 1 > Release 2>Release 3。

    图片来源:Winnipeg Agilist

    举例:

    图片来源:SlideShare 公开资源

    我们在新项目里的执行

    很可惜,我们在项目初期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但是在第一阶段的需求盘点,这种模式还是给了我很大帮助。

    用户故事地图的理论基础,做适度的改良。

    个人体会:

    需求范围没有扩大,但是我对需求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许这会至少成为我在其他新项目里对于全局规则的标配,它不取代全局规则的定义,但是可以辅助团队进行讨论。

    实践经验:

    1、展示了为谁做,为什么做,而不仅仅是做了什么。

    故事地图以广度优先(从左到右),而非深度,探索时向深度拓展(从上到下)。

    2、实践起来成本低。

    我甚至没有用卡片也没有用白板,就是最简单的Excel,影响最大化(可用性较高,利于传播)。

    3、PRD 不是最优先的。

    有不同用户角色使用网站的步骤,也有每个阶段的需求点,需要查看细节,可以随时查看文档,此时的 PRD反而成了备忘。

    参考书目:《用户故事地图》

    作者:Jeff Patton著 李涛 向振东译

    查看简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户故事地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o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