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头条每天写500字
农民烧秸秆:少点行政处罚,多点“反哺”归真

农民烧秸秆:少点行政处罚,多点“反哺”归真

作者: 力量时评 | 来源:发表于2016-11-09 16:17 被阅读0次

    11月7日,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间,环境卫星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756个,其中黑龙江省以580个火点数稳居第一,占此次监测到全国火点总数的76.7%,远超第二名山西省的66个火点数。另外,环境卫星10月24日-10月30日的数据也显示,黑龙江当期的火点数为521个,也稳居全国第一。(澎湃新闻11月9日)

    这次黑龙江为雾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黑龙江也是国家粮食重要产区之一,在这方面也长年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不能用“多产了粮食就可以烧秸秆”的简单思维来解释这一切,但也不能用“只许产粮食,不许烧秸秆”的简单思维来指责那些农民。因为焚烧秸秆是成本最低的消纳方式,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要从地里种出来,而且投入产出之比,也并不丰厚。这在个现实面前,如果再让他们将种出来的钱,以环保的形式处理秸秆,这不可能产生驱动力。

    对雾霾的治理,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从效果上看,并不能令人满意。雾霾跨地域飘来飘去,这促使社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雾霾的治理是一个跨地域的工程,哪个地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的思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相关的思维方式,还有待于这样的进步:即雾霾的治理,也是一项长期跨越财政走向的综合工程,换言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国家长时间财政“反哺”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农民烧秸秆的事,更是少不了这样的“反哺”。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在治理烧秸秆的时候,政府总会说已经对农民给予了补贴。但现实情况是,那点补贴的钱,连雇车把秸秆拉到消纳地点都不够用,况且,在很多地方,附近根本就不存在消纳点,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因此,那点补贴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杯水车薪”。这不能归结于农民没有环保意识,而应当归结于当地财政对烧秸秆这样的事,“反哺”力度还不够,只是象征性地给那么一点,这无论如何都扑不灭农民心里的那把火。

    治理雾霾是一项环保工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指望农民割肉式地自己掏钱处理秸秆,那肯定不能持续下去,因为种庄稼是农民的生计,这里面自然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行政力量来治理,当然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现大面的反弹。这并不是因为农民的觉悟不高,而是因为在补贴不足的情况下,农民的成本实在太高。

    因此,就农民烧秸秆这样的事来说,不宜动不动就对农民给予行政处罚,而当地财政恰恰应当长期给农民“反哺”才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秸秆环保处理企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这样的企业真正能运转起来,这是一个利益传动链条,而要起动它,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行。

    这次黑龙江为雾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透过雾霾也可以看到,当地财政对治理烧秸秆的补贴,还不足以让农民们产生足够的“获得感”。对农民来说,补贴似有似无,与雾里看花一样,同时也像是水中望月,什么时候都看得见,但什么时候都到不了手里。

    因此,对于农民烧秸秆这样的事来说,不要等到开始出现雾霾了,政府部门才开始在幽幽暗暗中反复追问,而应当在平时加大惠农力度,使“反哺”农民成为一种常态;到了那时,有了成本与支出的平衡,农民们才会感到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理治雾霾才是真,因为这样的“反哺”,才会使农民产生时时刻刻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民烧秸秆:少点行政处罚,多点“反哺”归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qt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