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方法》读后感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方法》读后感

作者: 大耳朵讲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21-12-31 12:29 被阅读0次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方法》读后感

    参加了第二期理解型学习种子教师培训班,有幸认真阅读《教的更少,学得更多》这本书。

    中国教育问题真是太多了,作为一个曾经中学的老师,对此有亲身经历。也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所以读到《教的更少,学得更多》就会有很多启发。

    我们小学的墙会有名人名言,可能有一句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你可能看到过,到了吴老师这里,他提出来,“知识不是力量,理解了知识才是。”那我就从这句话开始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吧!

    我们高中哲学里就学过,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了方法论我才能更好的制定政策,让我们做更好的改造世界。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可以就是认识世界,更好的与大自然共同和谐发展。不光世界观,其他的领域也同样要有大局观。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就可以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如果是理解了知识才是力量,那我们就是以理解知识作为目标。

    吴老师对“知识不是力量,理解了知识才是。”举了一个小笑话,“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烤肉。”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烤肉”,因为他爸爸在他小的时候告诉他“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France is bacon (法国就是烤肉)”。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有趣的例子:

    二战时,鲁尼在英国部队当后勤兵,负责给战斗机做养护。部队规定,战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粪来擦拭。这让鲁尼苦恼不已,粪便的臭味实在难忍,可又不能违反规定。

    半年后的一天,由于骆驼粪短缺,鲁尼暂时闲下来。看着那些不能保养的战机,鲁尼问战友:“既然迟迟等不到骆驼粪,为何不用其他东西替代?”战友笑着说:“就你脑瓜好使,既然部队规定必须用骆驼粪,就说明它有特殊功效。”鲁尼本想继续追问,可听着战友们嘲讽的口气,就没再吱声。

    不久后,参加过一战的父亲来部队探望,看见鲁尼正忙着用骆驼粪擦拭座椅,便疑惑地问:“你们怎么还在用这个呢?”鲁尼回答:“我们一直如此,这是规定。”父亲想了想,笑着说:“当年我们在北非沙漠地区作战,有大量物资需要骆驼运输,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用牛皮做的,骆驼闻到那味道,就会赖着不走。于是,有人就想到用骆驼粪来擦皮具,这样就能盖住牛皮的气味,果然骆驼就听话了。哪料三十年过去了,你们还将这方法沿用到飞机上,太可笑了。”

    听完父亲的讲述,鲁尼很震惊也有点半信半疑,随即去翻阅史料,竟然真的如父亲所言。

    (作者:黄鹤)(摘自《恋爱婚姻家庭》)

    网址:https://kuaibao.qq.com/s/20200517A06CDN00?refer=spider

    告诉我们仅传播知识,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噪音,信息也会丢失,这样我们知识即使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情况变了,知识也有其使用范围。知识需要我们去理解。

    如果这个前提成立的话,那我们学习应该把理解知识作为任务。

    这也是吴老师提出来的WHWM学习法里的WHAT。

    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记忆知识,而是为了理解知识,理解逻辑,从欣赏之前的伟大的头脑的作品以及体验其中面对的困难和创造或者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上来学会思考。”吴老师提出来学习目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让我们更清晰理解学习目的,后面的学习要能为目的服务指明天方向。

    当前老师学生为什么选择题海刷题的策略,因为这样做一定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为人是相当理性的。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这样,只有找到原因,只有从因上下功夫,我们才能靠近本质。

    “纯粹记忆性的知识,不增加对这个世界理解的知识,不能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的知识,有意义吗?”

    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能够查到的知识,不需要我去花大量时间去记住。

    “理解知识,理解逻辑”这是一个好的方向,我们知道学习数学可以训练人的逻辑。但逻辑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大学七艺之一。形式逻辑一直没有成为大学必修课,具体原因不也乱下结论。

    看到吴俊杰老师发的一张图,就有点意思。

    俊杰老师发的有趣内容

    老师讲话都没有逻辑,还怎么让学生理解逻辑。老师要讲逻辑,那就好办了。一切是爱、为你好的名义的逻辑,那还怎么讲逻辑啊!

    形式逻辑里三种思维方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基础,其实我们学习每门学科,都其自身各种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一门学科。在这些最核心的概念基础上形成了一门学科。

    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是什么,还要理解概念不是什么。更要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跨学科把概念与概念联系起来了,那就会对概念理解更为深刻。更可能创造出新的概念来。

    有了这样的学习观,那要建立相对应的方法论。也可以用HOW来表示。

    本书介绍一些重要的方法是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方法。

    我们要学透一门学科,就要知道这门大概是什么样子,这就引入一个新概念叫学科大图景。

    所谓学科在图景,本书给出的解释是:“学科大图景的意思是一个学科大概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学科的典型研究对象、典型研究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和世界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真正的目的都应该是明白这个学科大概是什么,而不是学习这个学科的具体知识。具体知识仅仅是理解大概这个学科是什么的一个载体。”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会发现,“洞析联系”是相当的重要,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动词。类比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作用是相互的。还可以用介词,这里就可以参考一下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其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

    当找到了联系,就可能会产生“aha moment”、同时也会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本性,是写在基因里的。但在中国的教育别的功能不知道,有一种功能就是能把你基因的好奇心能整没了。

    北大教授郑也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这句话也看到科学史专家吴国盛也说过,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说过。原创不知道谁,但有一点这些专家有这样的共识。

    学习过程,吴老师提出了四问:What, How, Why, Meaningful (主要信息是什么,这个信息如何通过更多的细节和例子来构建和表达的,为什么这样来表达和构建,为什么老师或作者要选择这个信息来传达,对于学生或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简称为WHWM 四问

    这样概念地图的核心概念基本在好奇心的追问下,就这样基本出来了。

    “教育学就是脑科学的应用科学。”看到这句话,我直呼: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定义教育学。

    当年上的《教育学》什么都记不得了。我问了一下当年同学,当年学的内容基本也都忘记了。也间接证明这些惰性知识知道有就可以了,具体到用的时候,能回忆起来有,就可以再学习一下。而底层逻辑是需要理解的,我们是从什么前提开始推理的。整个学科的大图景是什么,实验方法是什么?有的实验其实不用记就能记住了。因为这些实验有的是反常识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浙江大学的胡海澜教授用小白鼠做出来“成功是成功之母”。

    这个实验就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与《终身成长》、《一分钟经理人》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这样的形成知识网络。

    这也间接说理解知识更有利于记住。这四问在逻辑上也形成一定的顺序,我更习惯于把四问:What、Why、how、meaningful。我理解的对应意思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奇怪的或这东西为什么这么怪?引起自己的好奇),怎么办?(制定一个怎样的流程才合理)意味什么?我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激励人们向好的方向走。真是一个好制度让坏人不能做坏事,一个坏制度让好人都可能要做坏事。

    现在的中小学评比制度,让竞争内卷,合作成为虚伪的表象。这样的制度其实是让人更虚伪。

    吴老师在讲到化学与教育学的底层科学量子力学与脑科学时,这样类比让我对两对概念都有一些新的理解。希望教育学在脑科学没研究出底层规律之前,希望也能在经验与逻辑推理像化学一样有所发展。

    在2.2“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形式:联系、学科大图景,这一小节里让我有点小惊喜。其中“我们的大脑善于利用我们最熟悉的,已经内化成为我们的思考的素材和思考的公式的那些部分。”这里与《刻意练习》里的心理表征有点相通。

    在这里推荐一本由概念地图的提出者诺瓦克(Joseph Novak)教授建议给我的一本历史书,穆勒(Herbert Muller)的The Loom Of History(《历史的织布机》)。串珠子的方法的精神就是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确是这样,外交学院的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其实跟施展老师的经历也有关:

    施展老师的简历

    这个经历,就看到有工科的底子,写出来不一样的历史。逻辑线始终在,就是一串珠子有这根逻辑的线。

    1元=10元的例子,也是一个好例子。

    让我重新认识“=”,从数字到单位(也可以说量纲)。从量纲来理解“=”号。我经常会举的例子是:

    1+1=2,那请问1头牛+1个人=?  是两个人呢还是两头牛呢?理解知识显然比只记住更能建立心理表征。吴老师通三个例子,得出“计算实际上是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体现,同样的逻辑关系按照同样的思想来转换最后得到的综合算式肯定是一样的,单位也是匹配的;仅仅计算出来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表现出来正确的深入的理解是不够的;理解了逻辑关系,理解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导致了这样的算式(而这个通常表现为单位计算而不是数字计算),那么就能够把同样的思考用到类似的其他问题上去。这是理解型学习。”

    这样再来理解“理解型学习”,就让人可以从具体的例子上升到一般。这种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也有相通之处。这就联系到万维钢讲到的一个15.87%一个数字。我们学习如果完全陌生就恐惧,完全熟悉也无聊。那这就度呢?就是要有15.87%的新奇,让我们有好奇还又不恐惧。与浙江大学的胡海澜教授的成功6次后,会形成自信的比例有相通之处。15.87%近似等于1比6.3.也就是成功次数为5.3次就形成自信了。而生物学里的小白鼠连续5次成功,都没能建立自信,6次就能了。这里我从这个15.87%推算,可能是5.3次。但这样还没想出怎么设置这个5.3次实验来。有机会要联系胡海澜,向她请教这个问题。

    再第三章就自然了,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习。

    3.1 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已经不可能了

    3.2 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知识理解和组织、大图景、情感

    我自己有个更为极端的想法,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还可以再进一步:就是授人以欲。

    如果学生有好奇心,有这个欲望了。把教材编得更加详细,逻辑推理更完整。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训练自己。费曼技巧有前例,这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教练技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老师不是专业的只是引导被辅导的人自己想办法,自己想不出,那就去读相关方面的书,企业家的传记、还是什么课程的,那都他来自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辅导老师越是哪个方面的专家,一般辅导都比较差。为什么呢?就是他们懂,就是给被辅导者提出自己的建议。结果被辅导者会接受权威,结果做的过程中就走样。这与企业里的独立懂事禁止给CEO提供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没有关系的东西,结果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越打通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理解的就越深刻。

    这样自然就过渡到第四章:如何促进理解:什么是概念地图和理解型学习

    《4.1什么是概念地图》 对于概念的理解之在《形式逻辑》里专门一有章讲概念的。其中有概念及其特征、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这样对概念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概念地图里面,概念之间的联系,除了画一条线,还通过标注一个概念之间的连词,来表示。这个连词通常是动词、动词性的介词,但是也没有特殊的限制。”其中连词通常是动词、动词性的介词。这些内容在《现在汉语》中讲解动词与介词的部分,这样从中文的语法来理解就更深刻。

    一个概念地图主干结构通常是层次性。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的下方一般是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概念下面的层次收起来,然后我们的概念地图就会变得结构上更简单。”看到这段内容,我当在课堂上提出对于焦点问题可以用概念地图,对于具体概念可以用来地图来解读,我这种情况说成是“地图概念”。就是用地图的形式来一个具体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拆解清晰。这就成了“用概念地图来解决焦点问题,用地图概念来学习概念。”

    一个好的概念地图,往往有超越层次性结构和集团结构的地方,称为长程连接。有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跨层次的,或者跨越集团的,而这个跨层次或者跨集团的长程连接经常就是这个概念地图最核心的最想呈现给读者的地方。”我是一个喜欢胡乱联系的人,突然看长程连接感觉终于为我的胡乱联系找到“家”,以后我就是可以把我跨集团的联系叫做长程连接了。

    “概念地图的制作过程,首先是一个把核心信息从文本中或者大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这个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更重要的一步是把这些核心概念和核心命题的层次性布局组织好。这一步是整理逻辑结构中最重要的一步。有了整体的层次性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核心知识。第三步,寻找和思考概念之间的长程的跨层次的连接。”对于概念地图制作过程,我个人的体会其中第三步不是有了核心概念再去寻找连接,而是在阅读过程中已经连接到了长程概念。这可能就是“六经注我”的感觉,读新概念的时候,就突然联系到一个长程概念。不是寻找出来的,我感觉如果要是寻找出来的,那可以是硬连接。而自动冒出来的是“润物细无声”那种概念,这样的概念感觉是有机的一部分。

    这里就与《4.3什么是理解型学习》理解型学习的成果 是一个概念们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的一个认知结构,机械式学习 的成果是一个篮子的知识。我很喜欢“make sense”这个词组,有时候我们说什么什么含义或者说法“make sense”(有说服力的,是对的),或者我们“make sense out of”什么什么东西。直译就是“搞出感觉”或者“从什么什么里面搞出点感觉”。自然就找到了“感觉”。这就想到冯友兰先生讲的读书境界: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感觉吴老师写的东西与我自己的东西一下就相通了,就感觉这些话直接就是来解释我要讲的意思一样。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找到感觉。

    在“4.5 一些关于概念地图和理解型学习的研究结果”小节里有“6 岁 甚至以下的孩子,如果采用理解型学习,意义学习,是可以理解一部分科学的。”突然让想起人的记忆很少能记住3岁之前的内容,就是因为那时,婴儿还不能建立起意义,也就无从理解了。这样的内容只是一些碎片,也就很难被记住了。这也给我一种反向的想法,那要更好的记住,理解型学习,赋予一些事情以意义。这就让我更好理解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要能发现在生命的意义,这里就想到有一种晚上吴俊杰师兄讲“发现与发明到底区别在哪里”。本来记不住的内容,因为联系,因为有了意义,就这样与众不同。

    现在的教育老师都麻木了,不能从平凡的事件发现意义。学习都成刷题的机器,天天拉磨,如果要能发现意义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个不大量阅读,个人经历单调,要发现意义。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后面的部分还没有时间读。这次是任务重,时间紧。正好女儿小学三年级,再读《小学数学可以这样学》就有点私心了。好好理解一下小学数学也可以功利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理解型学习方法》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ug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