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做错了事情,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不管不顾他人的感受,一心只想着自己,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退缩、不知所措,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人对自己的爱却不懂得感恩,作为父母,如何培养一个孩子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稍感欣慰。作为一个妈妈,我认为我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算得上是没有留下太多遗憾,也没有走过什么弯路,现在的我,常常以儿子为荣,不是因为他的学业有多么优秀,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成就,而是因为他正直善良、温暖孝顺、细致有担当。
我的儿子今年29岁,是一位年轻的律师,现在的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家人体贴入微,对待家里的事务果敢、有担当,回想他的成长经历,我有时候特别感恩,感恩孩子的懂事,感恩自己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给了孩子一双厚实的肩膀。
适时示弱:我的辛苦你该懂
在儿子还不到五岁的时候,我只身一人来到了深圳。在经历了语言不通、口味不合、工作压力陡然增大等困难之后,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快节奏生活。为了不让孩子经受母子分离的痛苦,也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不久,我把孩子接到了身边。虽然原来也曾设想过一个人带着孩子背井离乡的种种困难,但是真正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感受到了自己弱小的肩膀的无力——母子俩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打理,孩子的学习不能落下,自己的工作不能拖后腿,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生性倔强的我怎么可能被这些困难打败呢?于是,我带着幼小的儿子开启了新的生活。当我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成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他会养成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性格吗?他会缺乏担当和勇气吗?我陷入了沉思。
转念一想,谁说父亲不在身边,孩子的性格就一定会有缺陷?谁说仅由母亲带出来的孩子就会缺乏阳刚之气?谁说母亲不能教给孩子担当和勇气?生性倔强的我偏偏不相信这个!我相信,我骨子里的那份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强性格恰恰就是教会孩子担当的教科书,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的现实就是培养孩子阳刚之气的最好资源!
想明白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向儿子示弱:上班累了,回到家里,我会躺倒在沙发上,一边叫着累,一边述说着工作的辛苦,懂事的孩子看到了,心疼地给我端来开水,给我捶捶背,给我揉揉肩;做饭的时候,我以忙不过来为由,故意找借口给他布置一些任务,端个小凳子,接个水,拿个菜,择个葱,让他也参与其中;到商场买东西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假装提不动,塞给他一个小袋子,让他也提上一点轻轻的东西,也承担一点点责任;每天吃完中饭或晚饭,母子俩各司其职:他负责收拾碗筷,我负责洗锅刷碗、收拾灶台;晚上晾晒衣服的时候,我也会叫上他一起,让他给我递衣架,我负责晾晒……这样主动地示弱,孩子做家务变得积极主动了,很多时候根本不用我吩咐,就会主动过来帮忙,因为他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体会到了我的辛苦和不易。不仅如此,我们母子之间的感情也比以前更好了。
记得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工作繁忙,我常常要加班。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我就到离家不远的学校加班。记得第一天去加班前,我就跟孩子说:“待会儿妈妈加完班,一个人回家可能会有点害怕,你可不可以去接妈妈?”孩子拍着胸脯高兴地说:“没问题!”于是,我们约定了九点半他来办公室接我。
九点半到了,儿子准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妈妈,我来接你了,你加完班了吗?咱们回家吧!”看着儿子脸上洋溢着的骄傲,我的心里非常欣慰:孩子长大了,他不仅能为妈妈分忧了,而且能保护妈妈了!
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中提到:“父母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意识:我们既要把我们工作的不易告诉孩子,也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去激励孩子,让他能够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家庭存在的各种困难,这对激发他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其实是极为重要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适时地示弱,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艰辛,还能让孩子生出对父母的敬重和疼爱,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
主动放手:你的责任你承担
《奶蜜盐》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担当的人,父母既应该让孩子了解父辈的辛苦,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放手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常常因为早上起不来而生气。每天早上,我按时叫他起床,为了让他动作快一点,我总是催他:“快点起来!快点穿衣服!慢了就会迟到了!”可是这样的催促非但没有让他加快速度,反倒无形中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因为他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他不希望自己上学迟到,于是,他哭起来,动作更慢了,我更着急了,不停地催他,他哭得更厉害了,我烦了,他的情绪也非常糟糕。结果,他要么迟到,要么就是没有办法吃早餐,饿着肚子去上学。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我意识到,不能继续这样了,否则孩子带着情绪和空空的肚子去上学,不利于他的学习,我带着情绪去上班,也不利于我的工作。于是,第二个星期,我找了一个时间,郑重其事地跟孩子谈起了这个话题,我对孩子说:“儿子,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小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要想好好学习,就得从不迟到开始,妈妈知道你很怕迟到,所以妈妈才会在每天早上叫醒你,但是其实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迟到不迟到也是你自己应该决定的事情,所以你要想清楚,如果不想迟到,自己就要按时起床,然后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服、洗漱、吃早餐,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儿子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说:“对不起,妈妈,从明天开始,我不哭了,我自己动作快一点,争取不迟到。”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我叫他起床的时候,虽然他还是睡眼惺忪的,但是他再也不会哭了,而是快速地爬起来,穿衣服、洗漱、吃早餐,有的时候确实太困了,他会轻轻地跟我说:“妈妈,我再睡一分钟,一分钟以后你一定记得叫我啊!”当然,我也会满足他的这个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孩子聊起这个话题,这次,我狠狠地表扬了他,表扬他这段时间不仅没有迟到,而且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要他自己总结原因,他红着脸说,原来迟到是因为自己起床以后总是哭,忘记了快点穿衣服、洗漱,这段时间起床以后马上就穿衣服、洗漱,所以就不会迟到了。我趁机对他说:“这就叫做责任和担当,不迟到是你对自己的要求,你懂得了要对自己的这个要求负责,所以进步了,但是如果真的迟到了,我相信你也不会怪妈妈,因为你知道那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这就叫责任和担当。”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家里的大小事情,我都跟儿子商量,一方面是尊重他,让他知道自己也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对家庭负有一份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从小培养他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跟他说:“现在爸爸不在身边,这个家就是我们两个自己的家,我们两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家担当起责任来。”就这样,他慢慢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
记得中考的时候,面对各个高中学校的宣传,我们都有些眼花缭乱,儿子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一所创办时间不长的高中,虽然那不是我认为最合适他的,于是,我跟他分析了各个学校的特点,告诉他:“不管你选择哪一所高中,都要从各个角度去反复斟酌,因为这个选择一旦决定了,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你自己就得对这个选择负责,就不要后悔。”经过反复思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原来选定的哪所高中。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儿子以3分之差落选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难过了几天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复读!我虽然心疼他,但还是冷静地跟他分析了复读与不复读的种种利弊,然后把决定权交给了他自己。在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复读。得知他的决定以后,我跟他长谈了一次,我对他说:“这是一个可能对你的一辈子都产生非常大影响的决定,这个决定的背后可能会伴随很多艰辛和心理上的压力,复读一年以后你可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是也可能一年以后你考得还不如今年的成绩,所以你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最后还是决定复读,妈妈支持你,同时也要提醒你,从此你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为这个决定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他“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从那以后,儿子学习比以前更勤奋、更主动了,一年以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理想中的大学。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选择了复读,他放弃了退路,因为自己作了决定,他的学习更有主动性。我也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及时放手,给了他勇气与担当。
父母这样做,孩子有担当
培养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妨这样做:
1、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也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最自然的教育。如果父母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在独立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的工作从来没有落下,而且越做越有起色,受到了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好评,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对待工作就应该认真负责”的观念;在生活中,我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陪伴孩子、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家庭负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从不软弱、不退缩、不放弃,总是想方设法努力克服,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只要肯努力,能担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蕴含着无限可能的金矿,只要父母真正从心底里完全地相信孩子,善于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每个孩子都会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得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每个周末我们母子都会坐上半个多小时的公交,穿越一条没有斑马线的马路,到书城去看书。在带着孩子走过五六次以后,我以没有时间为由,要求他自己一个人去书城。因为不放心,我在他之后坐上了下一趟去往书城的公交,在确认一路上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之后,我返回了家。
下午儿子回来后,我问他:“一个人去书城,害怕吗?”他骄傲地说:“不害怕!”我又问:“那你怎么过马路的?那里可有很多车。”他挺起胸脯一笑:“我看到有大人带着孩子过马路,就紧紧地跟在他们后面,这样就过去了呀!”我心里的石头彻底放下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殊不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们往往能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观察所得做出自己的反应,保护好自己,对自己负责。
3、主动放手。每次在校门口值勤的时候,总是能看到背着书包、拿着水杯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以及跟在他们身后或悠闲或茫然的孩子。因为心疼孩子,不愿意孩子吃苦,大人们背起了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书包;因为觉得孩子还小,他们一直用自己的羽翼护佑着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可是这样保护下的孩子怎么能拥有一副厚实的肩膀呢?
其实,孩子们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乐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那是他对自己认识的开始,也是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开始。我曾经跟一些五六年级的孩子就这个问题深切交谈过,他们对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大包大揽的做法非常不赞同,甚至非常反感,认为这样不仅剥夺了自己锻炼自我的机会,剥夺了自己承担自己责任的机会,而且还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所以做父母的不妨主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一些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只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就行了。
4、适时示弱。在亲子关系中,双方的力量往往是相对的,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相对软弱,相反的,如果父母常常表现出弱小的一面,反而会激发孩子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为了激发孩子的这种意识,父母就要时时处处做一个软弱的人,而是说,父母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弱小,让孩子分担自己的一些事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会疼,也会累,也会病,也有很难做到的事情,以此引导孩子体会父母的不容易,激发他对于自己、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
5、充分鼓励。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有儿子真好!”不管孩子是体贴地为我倒水、捶背,还是帮忙做了一点小小的家务活,或是干了一点力气活,我都会适时地送上一句充满了骄傲的“有儿子真好”。这句简单的话鼓励了孩子,他做得更好了。这句话不仅成为孩子后来主动分担家庭负担的推动力,而且成为了他将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得漂亮的推动力,还成为了他作为“小小男子汉”的骄傲。
“小时无担当,老大徒悲伤。”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能够相信孩子,主动放手让孩子去参与各种生活锻炼,并且适时示弱,引导孩子了解父母的不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加以指导,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做事情,事后充分鼓励,孩子一定能拥有一双厚实的肩膀,成长为一个真正能够“立”起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