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让你顿时热泪盈眶的瞬间?”人的一生太漫长了。我们经历过的和看到的让我们热泪盈眶的瞬间实在是数不胜数,一句话,一个场景、一本书、一张泛黄的照片。。。或许都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情难自禁。

记得第一年来北京的时候,租住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公用厕所,每天总是会看到一个年约30岁左右的女子在忙里忙外的打扫着,我每次路过厕所都要用手掩鼻,快步而过。可她居然都不戴口罩,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得体妥当,穿着朴实干净,说话也是轻柔细语。厕所旁边有个大概二十多平米的小屋,好像是那个女子的栖身之所,偶尔会看到有个大概7、8岁的小男孩在里面,但从来没有见过女子的丈夫。

有一天晚上回来稍微有些晚。天气很是燥热,看到小屋敞开着门,一台看起来年代久远的落地扇在“吱吱磕磕”无比艰难的运转着,旁边是穿着小白褂在伏案写着作业的小男孩,而那个女子坐在小男孩的身旁,似乎在绣着十字架,绣一会又不时的用慈爱的眼光看一眼小男孩。我停下了脚步,眼泪却怎么样也控制不了的一滴一滴往下掉。

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一个年轻的女子远离家乡亲人,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为了求得生存而蜗居在弥漫着臭味而又周边环境嘈杂又不太安全的厕所旁。尽管这样,却在她的脸上没有看到一丝的抱怨和颓废,有的只是乐观而又上进的心态。我想有这样的一位母亲,她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也会是个懂得感恩而又尊敬他人的人。

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谁都会动容而又禁不住眼眶湿润。这真的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女的年轻时亭亭玉立,身材姣好,容貌端庄秀气;男的身材健美,高大英俊,阳刚俊朗。即使老了,岁月带走了他们的青春,但那份爱意,水乳交融,心灵契合的感情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照片感受出来。

1963到2014整整51年,51年啊!多少桑田变了沧海,多少事物日新月异,多少新人换了旧人变成了仇人。可看到他们却让我们知道原来世界上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有“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真有“不负韶华不负卿”的爱情。时光翩然轻擦,明月照亮天涯。同时也照亮着我们每一个追寻着真善美的人。

小时候,爸爸出差给我带回一本书《安妮日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看了无数遍,一直记忆犹新。安妮出生在一个德籍犹太人家庭,为了躲避纳粹党而移居荷兰,不久,纳粹党占领了荷兰,便开始四处搜捕居住在荷兰的犹太人,自此,安妮一家开始了秘密小屋的生活。随即,温达安先生一家和牙医迪赛儿也先后搬进了小屋。小屋里,他们白天不能随意活动,以免附近工作的人发现,只有在晚上他们才能放心的自由活动,也只有在这时安妮才能隔着窗帘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小屋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变得敏感且易受惊吓,陌生的脚步声,奇怪的敲门声都使他们如惊弓之鸟,食物殆尽、互相的不容忍、争吵矛盾使原本就紧张的生活变得更加难熬。他们失去了自由,只能躲在狭小的房间里,这一切,都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紧张不安的心理与他们凄苦的逃亡生活。他们也从朋友的叙述、收音机、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许多外面世界的消息,有喜有悲,悲的是德国纳粹不断地搜捕犹太人,不管是年轻力壮还是老幼病残,无一能幸免,将他们赶往到集中营里折磨致死。喜的是盟军一步步登录的消息,这给了秘密小屋里的人无限的希望,他们渴望着自由,然而由于他人告密,秘密小屋中的所有人均被关入集中营,日记被迫中断。 安妮最终也也死于德国的一个集中营。

安妮整整在密室呆了两年多,当时13岁的她尽管时刻处于危险中,但依然勤耕不辍,用笔记录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少女朦朦胧胧的初恋,渴望过上幸福日子的憧憬。正如她在日记里所写的“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即使身处战争年代身处逆境,安妮都可以如此乐观而又满足,更何况如今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以,让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的拥抱每一天,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就是不负年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