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单位安排的一次心理学讲座,主讲人是我。作为单位的心理专员,自己第一次在全单位人面前做讲座,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但是其中不乏兴奋的成分。思来想去,我把讲座主题确定为亲密关系,因为这个题目可大可小,话题比较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正在看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我想要通过那次机会,检验一下书中的提及理论和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融合程度。
一周后,讲座所需的文稿和PPT都已就绪,我给办公室打了声招呼。当天下午,讲座被安排在单位的小会议室里举行。因为当天,单位事情不多,几乎所有人到到场了。讲座进行得很顺利,可能因为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吧。在最后自由提问环节里,有人问我:什么才是比较好的亲密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能往小了说:以亲子关系为例,比较成功就是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能够在婚姻感到幸福。话刚出口,场下很多人在附和,只有两个人的表情有点奇怪。一位是单位里的单身同事,另一位是离婚的女同事。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那句话,文化烙印太重。把婚姻是否幸福,作为衡量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一个标尺,有些过于草率。亲子关系能影响一个人婚姻的幸福度,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有些绝对了。当时,我或许应该这样说,如果一段亲子关系比较成功,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乐意做自己,并感到幸福。记得当时,自己也做了补救。但前话已在,后面的补救显得苍白无力。
这几天,这件事老在我心头盘旋。有几次,我想拿起电话,跟他俩解释一下,可是如何开口呢?
本文为原创,如需商用,请与作者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