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日本人写的书都比较短小精悍。今年读了三本日本人写的书,都是这个样子。难怪罗胖说,读日本人的书,最起码可以收获“这么快就读了一本书”的成就感。
这本《从偏离的方向中找寻设计灵感》整本书只有三万六千字,短小到了我都觉得不是一本书,仅仅是一篇文章而已。不管怎样,我也收获了“又读了一本书”的成就感。
为了显摆,早上看完以后就发了朋友圈,写了这么一句话:很有意思的一本小册子,只有不到四万字。我个人的看法是,设计灵感的最底层逻辑,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我是一个具有极高创造力的人!
作者说:
① 创新是在还未被大家发现其价值的地方产生的
② 创造力是在不同的价值观中产生的
通过创造的这两个特点,作者得出了从“偏离的方向”中去发现设计灵感的论点,我是比较赞同的。作者又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对信息的使用方式、对生活中“违和感”的体察、对头脑风暴法的深度挖掘、对报刊杂志的有效阅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灵感的闪现。
如果把作者的论点用一句话来表达,似乎苏东坡的那句“功夫在诗外”比较接近,可是似乎还不够贴切。又想了想,其实用一个成语“歪打正着”来概括,差不多就是作者的本来意思了——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本身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机械设计,而进行机械设计,灵感的闪现与捕捉,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这本书能引起我的共鸣,估计也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按我的经验,当遇到设计难题的时候,越是钻在具体的问题里面,越不容易出成果,这时需要换换脑筋,做点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反而尝尝会有突破。
比如作者提到的长时间散步,我就很有体会。或者是散步,或者是开车在野外漫无目的的闲逛,或者骑上自行车四处溜达。反正要首先从里面“逃出来”,放一放。许多次在放下以后,突然有了非常棒的想法,解决了问题。
还有两点对我有比较大的触动:一是记笔记,一是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两点对我的触动,主要是在写作方面。
记笔记,让我想起了李贺毛驴上随时携带的口袋。想到马上写下来放在口袋里,以后再慢慢发酵整理。自己写东西总感觉细节描写能力不够,其实就是对细节的“笔记”做的太少,太缺乏练习,如果坚持每天写清楚一个小的细节,几年下来,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说,随时随地记笔记,绝对是一个提升灵感的好方法。
强迫自己阅读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一点也很重要,近一段时间也多多少少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总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去阅读,难免会让自己的所谓“兴趣”封闭了通向其它领域的道路,实际上就会失去创造的机会,而设计灵感,缺少了旁征博采的基础,又怎么可能产生出来呢?!
应该说,作者的观点都非常独到,都值得自己借鉴,但是这两点格外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也正说明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要引起警惕才对。
虽然作者提出了许多发现与创造灵感的真知灼见,但是,我认为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关键,正如我在朋友圈里说的那句话:最底层逻辑是自我认识的程度,能不能认识到自己具备创新能力,这才是核心问题。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创造,去创新,如果没有那样的思想基础,方法再好,也不会得到运用。
一个自我认知不到位的人,看完这本书(估计看不完就会放下)以后,是不会产生什么触动的,因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不相信自己也拥有很好的创造能力,就算灵感四面八方扑过来,挤碎了大门,这个人也只会叹息“怎么门突然就坏了呢,我真倒霉”,也不会发现灵感,更不用说捕捉到了。
所以说,作者书里提供的,都是客观的外在因素,但是这些外因如果缺少了内因的激发,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盼着所有的人都骄傲起来,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敢于站出来说:老子天下第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