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为性批评
心理学实验不像真实的生活这一事实其实是一种优势而非缺点。
一些心理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其目标是把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特定情景,所以样本的随机化和实验条件的代表性问题就尤为重要。但,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用于检验关于影响行为的潜在机制的理论,那么被试的随机取样和情景的代表性都不是关键问题,重点在于检验一个理论所做的普遍性预测。在此情况下,人为的情境是有意创设的,把关键变量分离出来,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正是人为性的优势所在。
10.聚合行证据
科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如此,突破模式不适合心理学,而渐进整合模式为理解心理学得出结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框架。虽然没有一个实验可以一锤定音,但至少每个实验都能帮助我们排除一些替代解释,从而有助于证据不断聚合,进而了解事物的真相。
11.多重原因
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很难找到一颗“神奇子弹”,用于解释感兴趣行为产生的唯一原因。避免陷入认为某一特定行为一定有单一原因的思维陷阱,各种各样因素共同作用才引发了某一行为。有时候,多个因素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交互作用,往往与我们单独研究他们时所期望的效应不同。
12.概率推理
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得出的是概率性结论,也就是大多数情况下成立,但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事实上,我们很难从概率的角度去思考,每当面临具体的、鲜活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在一边,忘记了较大的样本能够提供对总体数值更为精确的估计,最终表现为赌徒谬误。
13.偶然性
心理学的预测是概率性的,是对总体趋势的预测。但,偶然性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行为结果的变异性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所以,凡是宣称能够预测每一个个案行为的心理学家,都是伪心理学家。而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方面,统计预测比临床预测更好。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时,错误和不确定性讲始终存在。
14.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即便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依然不受待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研究是群体的,统计是概率的,但我们苛求能够解决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每一个问题。
本文小思考:
最近因为工作,总是要说服人,但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一个原因还是多个原因;另一方面自己的原由也很单薄。这就形成了用自己单一的原由去说服以为别人的单一原因,自然难以见效。
概率性与偶然性,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必然而然。事事有因,但并非事事都能找到你所能解释的因,与其构建复杂的理论去牵强的解释,不如坦然接受,已备其它的开始。
不要总是想着一锤定音的工作方式,尽管有些挫折,只要能够找到关联性,发生聚合效应即可。
全书小总结:
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决的实证问题取得的;这种进步不均衡,因为心理学有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难度更高。
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理论中的概念都拥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有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公共领域。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守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两者也是真实实验的特征;
心理学家才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心理学家最终所揭示的行为规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概率性的关系,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在众多实验数据的缓慢积累之后获得,虽然这些试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们总能聚合于某一个共同的结论。
网友评论